《历史的教训》一书和当下中国有何相关性?中央纪委监察部为何作为“新年第一书”向全国读者推荐?引发笔者十分关注。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创造历史的动力。因为,人是历史的产物。汲取历史智慧,总结经验教训,指引未来道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一代又一代的历史学家,都在为这一目标而辛勤耕耘。浩瀚书海,精华璀璨,《历史的教训》一书正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掩卷沉思,言简意赅,全书结构之严谨、说理之透彻,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更令笔者爱不释手。 这本书篇幅不大,却是作者长期读史、治史经验的积累与萃取。与其说它是一本历史经验谈,不如说是对人类史的哲学思考,涉及史学本体论与客体论的一些基本问题。书名《历史的教训》隐含鉴古知今的寓意,其中许多教训都是历史经验的总结,通过格言、定律式的语言高度概括呈现出来。 这本小册子提醒人们应当重视从广阔的历史、世界以及多学科视角看待人类社会的文明演进以及很多的具体现象,包括腐败和反腐败,非常值得人们仔细的研读并展开深入的思考。 腐败现象在人类社会上已经存在了很长的历史。腐败虽然有着复杂多样的原因,但深层的原因却主要是根植于人性,具体地说,是人性中的消极层面,特别是人性中的自私、贪婪、欲望、好色、妒忌、攀比等等。人性变化极其缓慢的特点可能就是导致腐败现象十分顽固,人类社会难以在短期内将其彻底铲除的主要原因。考察迄今为止的人类文明史,腐败、贪污、贿赂总是延绵不绝。与腐败现象关系密切的社会风气(杜兰特夫妇使用“风尚”一语,见第169页)也是时好时坏,并未显示出向好的趋势。正是从这个层面来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反腐败具有长期性,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王岐山书记强调应重视从人类文明史视角来看待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在党风廉政建设上不能犯急性病(在2014年12月26日专家座谈会上讲话的一个要点)等,是很有道理的。 也就是说,反腐败和作风建设的“长期性”、“ 永远在路上”,与在一个不太长的时期内,在防控腐败上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并不矛盾。仍以新加坡和香港为例,它们在30年前就已经实现了“不敢腐”“ 不能腐”,但迄今为止,仍然保留了各自的高度专业的反腐败机构和队伍,每年都拨付可观的预算用以支持反腐败机构防控腐败的工作。即使我们也可以很快地取得它们30年前就已经取得的成就,也可以肯定地说,我们绝对不能有短期行为的想法,而必须坚持长期性观点。另一方面,我们也绝不能因为强调“长期性”、“ 永远在路上”,就不去在短期内努力追求质的进步。我们理应以更高的效率、更小的社会代价实现这样的质的进步。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可以说,《历史的教训》是一部极有史学价值的经典著作。笔者认为,说作者的多数结论不是偏狭之见,而是具有启发意义和参考价值的益智良言并不为过。鉴于此,这是一本易于阅读并开卷有益的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