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期间,考试是家常便饭。当了老师之后,经常要出卷子考学生。考试,可谓教学之必需。 平日考试大多是为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之掌握情况,以便补缺补漏,改进教学。通过考试促进学习,通过反思,查找考试得失成败的原因,从中吸取教训,学会学习。若是把考试仅当是考试,考好考差无所谓,或考好了欢天喜地,考砸了伤心欲绝,没有去总结反思。那考试,算是白考了,于学习并无多大益处。若是那样去对待考试的话,恐怕学习不会有什么大的长进。特别在升入初中之后,科目很多,考试更是频繁,怎样对待考试,可能会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 读初中时,我发现有些同学,一听到考试,就紧张。对要考试的科目拼命地读,把其他的科目晾着,置之不理;这样,考哪个科目就学哪个科目。整天为应付考试而学习。其考试成绩可想而知,学得辛苦,却考得不好。而我采取的策略是,仅仅对要考试的科目略多花点儿精力,对其他的科目依旧认真学习,并经常性复习,加以巩固。这样对待考试,不管什么时候考试,我都胸有成竹,自如应对。或许是因采用这种方法,让我在初中学习中,学习不断进步,最终遥遥领先于其他同学。 读书中,我还发现,有些同学对考试的成绩,看得很重,就怕同学超过他,或嫉妒考试好的同学,甚至冷嘲热讽,打击同学,也是常有的事。对考试患得患失,也会影响学习。我遇到不少这样的同学。比如,A同学学习比较好,怕同学的成绩超过他。同学要问他问题,他就是知道怎么做,也不肯告诉同学,或说自己也不会做,或说没空。他不帮人家解答,不外乎的原因是:一怕给人家讲,人家也会了,考试可能会比他好;怕帮人家解答,费时间,会影响自己学习。其实,他不明白帮助别人,也会成就自我,提高自我。这一点我有切身体会。 读初中时,我的学习成绩还好,经常有同学拿题目来问我。我都会尽力予以帮助。给人家讲题目,既要让他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在讲解的过程中,我也重温了一遍。温故而知新,总会有新的收获;有时候,人家请教的题目,我也得思忖良久,才能解答出来,甚至绞尽脑汁都做不出来,得去请教老师。就这样,我解答了许许多多新题型,会做了许多不会做的题目。可以说,我在帮助同学的同时,同学也帮助了我。为了在同学中保持“小老师”的地位。我得把学习抓得更紧,知识学得更通透,形成良性循环。因此,帮助同学学习,不但不会影响自己学习,还会促进自己学习,进一步提升自己。 或许,是初中养成了帮助同学的好习惯,后来,我当教师之后,我依旧乐于帮助教师。为教师释疑解难,我有求必应,尽力而为。也因此,我博得了比较好的人缘。不少教师都乐于与我交流。 其实,学生时代,我还养成给自己出卷子的习惯。这,缘于一次考试。试卷中有一道很简单的填空题,却让很多同学放空着,也包括我在内。题目是这样的:“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理由是什么”这一道题,答案就在教材的相关知识点里,并且在小学时就学过——“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么简单的题目,考倒了一片学生,让我感到震惊。也自从这次考试之后,我开始重视教材的阅读研究,并思考各个知识点会怎么考。每教完一课或一单元,我都会思考:会考哪些,会怎么考呢?然后,变着花样给自己出考题,考考自己。这样,让我养成认真阅读,研究教材,扎实掌握学习内容的良好习惯。也因此,考试时,除非我不会做,会做的,一般很少出错。 对待考试,我还有个心得,那就是再容易的题目也不要掉以轻心。之前,我有过教训,我自以为很容易的,很眼熟的,往往易出错。以为那些容易的,有时连题目都没有看清,就下笔解答;以为肯定没错,连检查都不检查。待卷子发下来,错的,却恰恰是对答案最有把握的题目,这真应了我们耳熟能详的莆田俚语——“阴沟里翻船。”“溺亡的都是些会游泳的人。” 考试,仅仅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手段之一。我们不能为考试而考试,也不能为考试而学。即使没有考试,我们该学的,还是要学。考试,让我养成认真学习,认真审题作答,谨小慎微的生活习惯。而这一点,可能比考多少分更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