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由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和福建省作家协会联合组织的作家采访团,在涵江建区30周年之际,应邀走进古老而美丽的涵江。时隔5个月,即2015年元月,一部以访谈录、报告文学、散文、游记等形式熔于一炉的新书《别样水乡新港城》,便煌煌问世(本书由海峡出版集团出版发行)并与读者见面了。 这本书收录的29篇新作,可说是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涵江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硕硕成果,从而也展现了涵江人民开放融合、拼搏争先的奉献精神。纵观全书,宏旨状景,精深开远,既是一幅新时代涵江绚丽的画卷,也是涵江区人民对中国梦的一种系统而形象的解读。 涵江,自南朝陈光大二年(568年)莆田置县时起,即属之。唐贞观元年(667年),境内围海造田,筑涵(即水闸)排涝,故称涵头(即涵江最早地名)。宋代,“刘氏初开水心河”,始有涵江之称。元明时,涵江的新县镇曾是兴化县的新址所在地。新中国成立初至1984年5月,涵江乃隶属莆田县。1984年6月,涵江升格为莆田市辖区。1992年8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涵江为改革开放综合实验区。2002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莆田市进行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现辖14个乡镇、街道、管委会,199个村(社区)。全区陆域面积786平方公里,总人口44万。本书第一辑《港城之梦》,即旨在全方位描述涵江的区位优势、今昔变化与灿烂前景,其中作家曾章团的《港城崛起 潮涌三江》,通过走访涵江区委书记沈伯麟、区长陈万东,让人触摸到一座城市的无限生机和蓬勃的心跳;而何少川的《再振商贸重镇雄风》则充满回顾历史、直击现实的智慧、反思和期托;许怀中、章武、黄义福、王晓岳、戎章榕、唐颐等作家,则以富有表现力的文学语言,对各自题材内容进行多维度和深度的开掘,生成了对读者强烈的吸附力。 涵江是一座特色明显、基础雄厚的工业大区。全区共有在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80多万人,也是台商来莆最早投资地。区内拥有全市唯一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其经济综合指标连续8年位列省开发区十强。全区工业品牌数量和产品研发水平居全市县区之首。本书第二辑《三江潮涌》收录的七篇有关这方面内容的报告文学,时空开阔,题材正大,其中林春荣、吴建华、李治莹、郑金铸、郑国贤等作家的作品,都能从不同的侧面真实地体现、反映出不同单位、企业的事迹和各式优秀人物,诠释了改革者身上所俱有的开拓与奉献精神。其题材之新、故事之异,也赋予作品本身的特殊价值。 通过本书,读者还可以看到:涵江是一座历史悠久、文脉绵长的千年古镇,自古崇文好学,人才辈出。有宋史学家郑樵、清朝御史江春霖、抗金名臣李富等,留下了夹 草堂、江春霖故居、国欢寺、李富祠、李氏科第坊等众多文物古迹。涵江也是革命老区,拥有闽中地区唯一红色政权——新县外坑宣德宫革命基地,大洋闽中革命司令部更是全市唯一入选福建省十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革命老区,并列入 全国旅游经典区。全区还有“梧塘黄氏纸扎”、“文十番”、“涵江车鼓”等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2个,另有流传久远的延宁宫妈祖庶塔、大洋林氏麦芽糖制作等众多传统技艺、以及家具、石雕、木雕、油画等工艺行业和大师,为涵江赢得了“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荣誉。同时,通过本书还可看到的是,涵江也是一座山水秀美、不断崛起的滨海新城,山海平原兼备,生态环境良好,历史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水系发达。除木兰溪、 芦溪两个水系外,还拥有全省面积最大的淡水湖——白塘湖,故被人称之为“东方威尼斯”。涵江区还拥有大洋瑞云山、夹 草堂、尖山寨和望江山等四大省级森林公园。而自古以来底蕴丰厚的商贸,更因之繁华不断而成为历史上并列的福建四大商贸开“小上海”之美称。如今,区内的商贸批发中心已成为全国并列的9家日用工业品批发市场。区内便捷的交通网络,已融入福莆宁泉1小时生活圈,成为海西经济区中部重要联结点。2012年,涵江港海洋功能区划调整获批,5年内,涵江将利用高位滩涂围海造地28.4平方公里,发展临港大产业,全力建设滨海新城,在海上“再造一个涵江”。 通过本书,给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如今的涵江,将突出港口、工业和城镇化三大重点,围绕“百姓富”与“生态美”相统一的要求,大力实施“跨越发展五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涵江“港城崛起”的步伐。 这一切,自然给参加采风和写作本书的作家们留下真切、深刻的印记,并油然萌生了对开拓奋进的涵江人民的由衷敬意。在本书第三辑《俊彩星驰》和第四辑《涵江八景》中,读者可以看到,作家林思翔、楚欣、陈慧瑛、蔡天初、方友德、朱谷忠、陈章汉、张冬青、潘德铭、简梅、凌明花等,以真切的情怀,饱满的情绪,深入城乡基层,走进厂区一线,了解区情民意,探访开拓足迹。他们说:我们以文化的名义相聚,也以文学的名义深思。他们高兴地看到,涵江确是一个古老、美丽、丰饶的地方,也是一个可以筑梦、追梦和圆梦的地方。由此,在他们笔下,深深嵌进的是对涵江山水与人的眷恋,缓缓流出的是对涵江一草一木的情意,因此,无论是初次相逢或是羁旅思乡,无论是书写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或是感慨历史岁月的流转变迁,他们的情感抒发,都显得那么自信、稳贴、清新、晓畅,同时又是那么耐人寻味。 总之,收录本书的作品,包括新闻访谈录、报告文学、散文、游记等,就是这次采风的作家们深入思考和潜心创作的产物。这些作品,以生动细致的笔触、丰富多样的手法,为读者展现了一个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生机勃发的涵江,以及一个自然美景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涵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