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点“泥”和“土”,普通泥土。即便普通,有的山头、海岛,连点泥土都稀缺。在县城里,我要栽几盆花,要点泥土也不容易,泥土被水泥覆盖了。我得跑到郊外溪滩上去取沙土。“泥”和“土”有什么区别,字典上说,泥就是含水的半固体状的土。 土也有质量之差、性质之别,如地瓜适宜什么样的土,水稻适宜什么样的土,花生喜欢什么样的土,这是植物学和土壤学的知识。有“寸土寸金”之说,“五行”也缺不了“土”。《说文》里说:“土,地之吐生物者也。”古书记载:“百谷草木丽乎土。”古往今来,有多少歌颂泥土的篇章,也有多少赞美泥土的名人!偶尔回故土,临别时带点泥土,置之于阳台花盆里,闻着花香,嗅着土味,仿佛有开脾健胃之感。试想,地球上要是少了土,还祈望什么万物生长? “儿童喜欢泥土。”(泰戈尔)童年时代,泥巴里打滚。用水泡土,捏小泥人、小公鸡、小菩萨。玩泥土,小手脏兮兮的,不亦乐乎,往往遭到大人斥责。等到可以充当劳力了,下地拔秧、泡田,全身沾满泥土,还带着人粪尿味道,干裂了,搓一搓就掉,洗一洗就净。农家烧火土为肥料,那散发出来的土味,闻起来挺舒服的。泡在水田里的脚,冷不防被玻璃瓦片划伤出血,没有任何包扎,就用泥巴涂抹,渐渐伤愈,什么细菌、病菌,全然不顾。 我们的祖先世世代代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开发,人类的一切都是依靠土创造出来的,人类所需的一切绿色食物,哪一样不是土里长出来的呢?人类一刻都离不开土,把故乡称为“故土”,土里出黄金;把家乡文化称为“乡土文化”。 都市里,套房里,当然不欢迎土。只有那些菜农们,为了证实自家种出的蔬菜是“原生态”的,特地保留着根须,特地留些土块。 人们总用“土包子”来形容土里土气,用“土办法”来说明方法陈旧,用“土方子”说明民间药方……“土”字,似乎既表示原始,又表示民间;表示着非专业,表示着“半路修行”。曾有个年代,提出“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的口号。这里的“泥巴”,喻意着工农群众,意味着劳动实践。 曾穿着几近荒废却又舍不得丢弃的中山服,人说“土得掉渣”;带着老式的钟山牌手表,有人说“土得发霉”;至今还用钢笔写字,有人说“土得傻瓜”……旧时的传统,全都变“土”了。我想,土就让它“土”吧。 土生土长的人何其多也!土里土气的人算我一个。土八路、土司机、土医生、土专家、土学者……当然也指其他的,如土特产,土洋参,土楼……总之,土的称呼不少。有人认为,土就是肮脏,土就是难看,土就是落后,土就是差劲,土就遭嫌弃,特别在当今。依我之见,土就是特色,土就是野生;土意味着环保,意味着原生态。“土”也是文化,“土”也是经典;“土”,说不定还是无价之宝呢!要努力发掘乡土文化、民间文化,且要继承和弘扬。依我之见,“土的”倒是真的,“土的”倒是实的;“土的”让人放心,“土的”叫人眷念。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将土掩盖起来。在莆田学院工作的儿子曾经说过,土,怎和脏挂钩?脏不怕,怕的是毒,没毒就好。童年时的四肢,什么农家肥没碰过?牛栏猪圈里的粪土,挑到水田里,为了均匀,就干脆用手抓,用手撒。村里的农民兄弟,沾过土的手结过茧,却很少生过疮,患过癣。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泥土和天才比,当然是不足齿数的,然而不是坚苦卓绝者,也怕不容易做;不过事在人为,比空等天赋的天才有把握。这一点,是泥土的伟大的地方,也是反有大希望的地方。 不管是红土还是黑土,更甭说是稀土高岭土,大自然的一切都是土的造型,都靠泥土孕育生长,都靠泥土开花结果。泥土伟大!整日与泥土打交道的人更伟大!人们用科学利用了土,改造了土,美化了土,塑造了色彩斑斓的世界。土能包容一切,渗透一切,直至掩藏一切。显然,人到最后,还是“入土为安”。中国人懂得辩证法,人最终还是化为泥土,回归自然,和大地混合在一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