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朵出水芙蓉(外一篇)
——读《红楼梦》有感
【发布日期:2015-03-07】 【来源:】 【阅读:次】【作者:黄乙宁】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一个众所周知的形象,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更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今天,我来分析一下这个人物。 林黛玉,绛珠仙子转世。这位才华横溢的女子却有一个不快乐的童年。幼年失母,小小年纪,就被寄养在贾府。这段特殊的经历,直接影响着她的性格。她变得十分敏感。又由于她性子高傲,目下无尘,所以在贾府并不得人心。 林黛玉满腔心事,无法言说,所以,她只能通过文字来宣泄感情,“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贾府恶劣的生存环境已经把她逼上了绝路。“天尽头,何处有香丘?”现实太冷,唯愿找到自己心中的净土。“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或许这样的一种心态,恰恰是她香消玉殒的导火线。一曲葬花,葬的不仅仅是花,也是她自己的命运。“伤心一曲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知。”一曲葬花,让古往今来多少文人扼腕叹息。 林黛玉又是高洁的。在《问菊》和《咏白海棠》中,林黛玉以花自喻,发出了“孤标傲世谐谁隐?”“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的志向。高洁如她,自然不愿意委屈自己,去博取人们的好感。所以,林黛玉是孤独的。“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生命的最后一刻或许只有落花相随吧!不过,这样也好,质本洁来还洁去。这样的女子,不适合这个肮脏的世界。落花相随,或许是上苍对她最好的安排吧。 芙蓉,有“花中君子”的美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林黛玉的美,同芙蓉一样,自然纯洁,宛若天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林黛玉的心,林黛玉的的情,更像芙蓉一样,自然纯粹,至死不渝。我把林黛玉比作一朵出水芙蓉,风清露愁,卓尔不群,使人见之忘俗,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好一朵冷艳的雪莲花 ——我看宝钗
薛宝钗,《红楼梦》主角之一。对她的评价,是《红楼梦》中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甚至在红学界引起轩然大波。著名前辈红学家王昆仑老先生便是贬薛说的典型代表。 薛宝钗是贾宝玉的姨表姐,因选秀失利和兄薛蟠杀人而举家迁往贾府。薛宝钗是个大美女,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作者通过宝玉之口对其做出了很高的评价“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红楼梦第八回》),为红楼作批语的脂砚斋说“按黛玉宝钗二人,一如姣花,一如纤柳,各极其妙。” 宝钗品格端方,在贾府上下极得人心。“人多谓黛玉所不及”,就连平日很少称赞人的赵姨娘也说她会做人,可以说,宝钗是封建淑女形象的缩影。一方面奉行“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另一方面,惠及众人,与贾府上上下下的关系都极好。对于为人处世之道,她把握的游刃有余,实在也是神乎其能了。 但宝钗却有一个极大的缺陷——冷。心冷,曹公说她“任是无情也动人”,我看应该反过来,“任是动人也无情”。扭曲的封建礼教思想,剥夺了她如火的热情,也剥夺了她最基本的恻隐之心。这个一直靠着冷香丸压制感情的冷美人,终于在宝玉挨打后,情难自禁。“早听人一句话(蒙侧批:同袭人语。),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说完便脸红了。也只有这一次,宝钗表现出了难得的“热情”。在金钏投井事件中,宝钗则冷的像块冰,明知金钏之死,王夫人难逃干系,却依旧编理由为王夫人开脱。一个人,对生命冷漠到如此程度实在令人发指。对生命尤其是对女人视若珍宝的贾宝玉,是无论如何都无法接受这样的宝钗的。 薛宝钗,就像绽放在雪山之巅的一朵雪莲花。外表极其纯洁。对于冷若冰霜的恶劣环境也能泰然处之。但她生存的环境,已经不允许她拥有一个人所必须的感情,热情,所以她必须改变,让冰雪把仅剩的热情带走。但正因如此,她最终难免“雪里埋”的悲剧。 |
湄洲岛今年接待游客量较去年提前9天突破百万人次
国家安全 人人有责
巅峰对决 “智造”未来
全省首个离网型海岛微电网项目在莆投运 孤岛渔村用上了“绿色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