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读书
书到用时方恨少
【发布日期:2015-03-07】 【来源:】 【阅读:次】【作者:林新春】
    阅读是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多读书是许多人心底的愿望。读书的好处和用处,名家名言多,普通人能真正践行的却不多,因此便会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叹。回想自己大半时光与书为伴的历程,亦是如此。
    在学生时代,老师常以“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教导我们要勤奋学习,不要在考试时才想到书读得太少。但总有一部分同学无法坚持下去,考试后成绩优劣便是印证。走上工作岗位后,自然选择与业务有关的书多读,学生时代的书籍也撂在书柜,很少问津。久而久之,大多人在生存的压力下,脑袋里都充盈了与工作有关的知识,但仍会感到知之不多、知之不深。而且,学生时代读过的优美词语、隽丽诗篇也在脑海中逐渐模糊。
    近段,我又重拾起那些堆在书柜里的旧书,古今中外的都有,看着有些已经发黄的书页和曾经作过的记号,回忆起往昔看书的情景,顿感岁月蹉跎。现在,自己拥有的时间相对比以前多了,但琐事却不少,再也无法如年轻时专心看书。有时浏览一下便又放下,持之以恒的韧劲正在消失。
    总是羡慕那些名家大师,他们学富五车,涵养不俗。思则世事洞明,言能出口成章,文则精辟入里。特别是读了那些名篇,风度器局独特,引经据典,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令人佩服。但只要稍作思考,便会发现,他们的过人之处,关键在于多读书。如国学大师饶宗颐,一生嗜书,手不释卷,他既是藏书家,也是“用书家”。他现在年近百岁,依然坚持每天读书,并且同时读几本相关的书。这对我们既是一种启示,也是一种示范。
    启功在谈到书法时曾说过:“文史不通,笔下空空”,这是他的心得总结,揭示了书法艺术与文史哲等学科相通融合的道理。多读书,字就雅,不读书,字就俗。书法大家综合素养高,写出的篇章句子和境界也与众不同。一些书法家总是写一些普通的词句,没有新意,书法的韵味和价值便大打折扣。我想,他们是非不为也,而是不能也。因为他们书读得不够,学问与大师有很大的差距,书法自然也无法抵达大师的高度。
    知识积累得不够,在使用时便会显现出来,这是普通人经常遇到的窘境。比如自己,虽然读了一些书,但总感到不懂的太多,许多知识仅知皮毛而已。即使是对乡土历史文化,因为以前较少涉猎,也知之不全。反观周围的人,如数家珍,自己有些忐忑。而在动笔写起文章时,“书到用时方恨少”的这种感觉会更加强烈。如对遣词造句时有搜肠刮肚之感,有些名言,要想好久,总觉得似曾相识又记不起来。
    “生有涯,学无涯”,是大师们对人生的一种警示,凡夫俗子则作为书读不完、读多少算多少的一种自我安慰。或许,认识上的反差最终导致学识的巨大差距。
    但要看到,当你有“书到用时方恨少”这种感觉时,倒是说明自己能意识到书读得不够,能懂得哪些书要多读。历史上就有不少名人因为读书太少而感到“书到用时方恨少”,从此奋发读书,改变了自身的命运。三国时期,吴国吕蒙当了偏将军后要管理军队,深感他的知识远远不够用。他在孙权的劝导下勤奋读书,“吴下阿蒙”终成一代名将。而在知识猛增的时代,有时即使是博览群书、知识渊博的科学家同样也会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时候。因此,关键是要以此为警示,自觉多读书。我们一生虽然无法读尽圣贤书,但绝不能用时方恨、恨过就忘,恨时已少、恨后还少。
    人的知识主要来自读书和实践,但实践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况且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事必亲为,读书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人生的路上总会遇到困难和疑惑,书本有时会给我们提供答案,会为我们解疑释惑。因此,我们虽然无法避免“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窘境,但却可以通过勤奋的阅读,来减少“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尴尬。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道出了多读书的好处,它和“书到用时方恨少”是相同的道理。学无止境,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大师,但我们可以把大师当作标杆,多读有用之书,使自己在人生的路上走得更顺畅。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