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读书
笔意与诗意
【发布日期:2015-03-21】 【来源:】 【阅读:次】【作者:梦奇】
    在外人眼里,莆仙始终是个迷。逼仄的地域,生活着一群独特的人,千百年来固守着一种独特的方言,创造出独特的人文气息,蕴含着独特的诗意和笔意。
   对莆仙文化细加审视,不难发现先贤们在诗、书、画、音乐乃至戏剧等诸方面均有不俗的建树。
    先说书法。
    我国的书法艺术起于秦,兴于晋,盛于唐宋,我们现在所遵循的书体都在宋朝以前完成定格。书法艺术在宋代达到高峰,当时崇尚“苏、黄、米、蔡”四家,其中“蔡”指的是仙游蔡襄的书体。也就是说在宋代,莆仙人在书法方面,可谓四分天下有其一。
    蔡襄的书法,蕴含“颜筋柳骨”,却汰去柳体中的“嶙”和颜体的“    ”,显得端庄大度,秀而不媚,庄而不板,可镌可刻,可铭可匾,历久弥新,适合于正式的场合。
    文化从来就不是孤立的。字如其人,蔡襄的书法如此,其为人为官为学亦是如此。
    蔡襄为官清廉,主政之地,深得百姓拥戴,虽历经千年,福州、三明、泉州及家乡纪念他的祠堂至今尚存。
    蔡襄为政勤勉,所履之地多德政惠民。最值得一提的是在泉州郡守任上,他主持修建了洛阳桥,那道长桥接受了上千年的海潮冲刷,至今依然卧波跨海,济渡无数。我想那是蔡襄留下最美的笔意,是以大地为纸所书写的最具诗意的笔划。
    蔡襄德政与善书相得益彰,美名流传乡里。激励一代代莆仙子弟以写好字为荣,尚书之风蔚然,因而也奠定了文化繁荣的基础,助推了莆仙在宋代以后科甲的辉煌。
    与蔡襄同族的另一位后生,也是一位书工俊逸的才子,他就是蔡京。蔡京与蔡襄是同饮一口井,一忠一奸却泾渭分明,令人费解。
    北宋王朝坍塌于政治腐败是史学界的共识,以蔡京为首的四大奸和以宋江为首的四大寇是北宋的社稷之蠹。
    蔡京位及太师,为了迎合宋徽宗的个人喜好,不惜耗费民脂民膏从江南开采大量的奇石巨木,运往开封构筑御园艮岳。运输奇石巨木的船被称为花石纲,此举迅速被各级官府借题发挥,拓展为官僚运输行贿用品的生辰纲,腐败成了漫延之势。官僚们乘机鱼肉百姓,冤案横生,乱民四起,盛世气象骤然瓦解,王朝也因此滑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考察北宋覆灭过程的人得出结论:循着“先有四大奸,后有四大寇”的因果逻辑,蔡京为四大奸之首,其无疑是北宋倾覆的重要推手。
    今天仍可见到蔡京的书法遗作,相较于蔡襄,蔡京的笔意明显轻佻,可以窥见宋徽宗赵佶瘦金体的笔意,难掩奉迎之媚气。
    古来“书画同源”,作为文化的重要符号,绘画艺术在莆仙大地历史久远。早在宋代,以蔡襄为代表的蔡氏官僚既工书亦善画,只因书名太盛,掩盖了绘画的声望。
    到了明代,莆仙在绘画艺术出现过一次繁荣,以吴彬为代表的院体画家和以曾鲸为代表的波臣派画家推动过那次高潮,也为莆仙绘画艺术的发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近现代,莆仙涌现出几位有较大影响的大画家。以仙游的“二李一黄”最为盛名。“二李一黄”指的是李霞、李耕和黄羲。三位画界前贤都在古典人物画方面建树颇高,他们的笔意中蕴含着丰沛的诗意,
    李霞擅大笔制人物巨作,以关公、八仙、麻姑和寿星最得心应手。作品气势磅礴,营造一种恣意的气场。从其存世的画作中可以解读出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诗意。
    李耕多以释、儒、道人物入画,人物多粉鼻肥颌,或醉或酣,身段比例适度失调,一副道骨仙风。画面配以桃林、松风、朗月,文人逸士悠游其间,氤氲着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意境。
    黄羲师承正统,兼收传统与学院的养分,工于用笔,时有犀利之笔,刻画入微致精,多以仕女、仙佛和雅士入画,所作人物有白居易“回眸一笑百媚生”的诗意。
    三位画届前贤不但工于作画,还饱学诗书,精通书法。但是,题材上为古典人物所圄,时代兼容性低。也无法完全摆脱民间艺人的匠气,缺少大吕洪钟的传世大作,总体行之不远,影响不深,只能算是区域性艺术大家。
    “二李一黄”的出现,引来一大批古典人物画的追随者,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画家群体,推动仙游成为“国画之乡”。
    在莆仙,尤其在仙游,学画风气浓郁,以此为生者也不在少数。然而,长期以来“二李一黄”的艺术成就成了横亘在后学者面前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峰。近半个世纪以来,莆仙再也没有超越的画家出现。笔者认为究其原因,还在于画家们综合修养的缺失,欠缺诗、书、画、音乐和戏剧多方滋养。醉心于传统的临习有余,下硬功夫创新不足。特别是书法的滋养吸纳不足,笔意流俗。
    近些年,功利风气甚嚣尘上,个别人甚至只求经济利益,作伪制赝成风,败坏了画坛风气。
    令人忧心的还有,莆仙画界艺术创新导向不明,个别画家一心求奇求崛,背离了艺术本旨,作品多呈现怪诞之态,给人以欺世盗名之嫌。
    再说说音乐与戏剧。
    十音八乐是莆仙人自己的音乐,几乎与莆仙方言一样悠久,虽传承了上千年,依然声正韵纯。据考,十音八乐源自唐代宫廷,安史之乱给唐朝宫廷带来一场浩劫,那场浩劫如同一条珠链断了线,许多皇家瑰宝因此散落民间,十音古曲算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十音八乐中闻得盛唐遗韵。
    莆仙戏以十音八乐的曲牌为背景音乐,以方言为词牌和对白,在莆仙大地也传唱了上千年。难能可贵的是,在外人听来坚涩难懂的莆仙方言,却无法阻挡莆仙戏走出本土的步伐。解放后,作为地方小剧种的莆仙戏曾几度晋京,登上京华大舞台。国庆十周年就有《团圆之后》献礼,文革后经长期蛰伏的莆仙戏再度迎来了生机,其中以《春草探堂》和《状元与乞丐》的影响最盛,再度晋京轰动全国。近些年相继有莆仙戏剧家新作晋京,真是幸甚至哉!
    《团圆之后》是戏剧家陈仁鉴的扛鼎之作,是一曲鞭挞封建旧礼教的悲歌,充满荡气回肠的诗意。尔后,该剧拍成电影,直接让全国观众认识莆仙戏这一独特的地方剧种。
    《春草探堂》是戏剧家陈仁鉴的喜剧杰作,歌颂平民智慧。尤其是莆仙戏表演艺术家巧妙运用肢体语言,将剧中两名轿夫表演得维妙维肖,硬是在平坦的舞台上走出山径的崎岖、涉水的难困和坦途的迅疾。从而冲破语言的蕃篱,征服了无数观众。
    《状元与乞丐》则是励志佳作,以主题取胜,通过莆仙戏这一独特的戏剧形式加以演绎,启发人们不信邪、不认命,在改革开放之初,有一股鼓舞人心的力量。
    最后,还得提一提诗词。
    翻开诗歌史,莆仙在此方面似乎是短板,传世的莆仙诗词前贤寥若晨星。在古代仅有南宋的刘克庄,刘氏以辛派词风见长,他词作中有过“叹年光过尽,功名未立;书生老去,机会方来。”颇具辛派的豪情与失意。在词作鼎盛的宋代,能占有一席之地,实属不易。
    到了现代,莆仙大地还走出一位优秀的散文诗诗人郭风。他用简洁的笔触描绘家乡的河流、田园和荔枝林,歌颂新生的社会,讴歌平凡的劳动者。作品篇幅精致,文字隽永,饱含真挚的诗意,纯朴得如同稚童吹奏叶笛,却传向八方,影响深远。
    在文化的弘扬方面,莆仙成绩斐然。
    近三十年来对妈祖文化的弘扬是成功的一笔。如今,妈祖信仰以及由此带动的一系列文化活动,成为本地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部分,也成为福建省一张靓丽的名片。
    同样在仙游,“国画之乡”激励众多有志之士投身绘画艺术,浓郁的艺术氛围逐渐形成。得益于这一深厚的美术素养,近十来年仿古家具产业得以蓬勃发展,成为闻名全国的“工艺美术之乡”,展示了文化力量的巨大。
    优秀文化从来不是突变而成的,需要一代一代人的辛勤耕耘。在此,借用周恩来的诗作:“险夷不变应尝胆,道义争担敢息肩。”与读者共勉。
    愿薪火相传,再谱莆仙文化壮美的诗意与笔意。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