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历七年(1047)6月,北宋兴化军仙游县一户姓蔡的人家生了个男孩,也许因为是大儿子的缘故,父母给这男孩取名“京” ,字“元长” ,都含有“大”的意思。谁能料到,这个男孩长大后,果真成了个“大人物” ,而且是莆田历史上官当最大的一个特殊的人物。 少年时代的蔡京聪明伶俐,会吟诗作画,写得一手好字,经史子集更是念得滚瓜烂熟。他深知自家不是皇亲国戚,也没有显赫的门第,要想出人头地,非得先博取个科举功名不可。他发愤苦读,于熙宁三年(1070)应试中金榜题名,他和弟弟蔡卞双双考取进士,蔡京还中了甲科进士的第九名。兄弟俩从此步入官场,与“宰相”结下缘份。 宰相制始于秦始皇,止于朱元璋执政时,历时约1600年。宰相为百官之长,其职责范围是“掌丞天子,助理万机”,“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任其职焉” 。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 蔡京入仕初为钱塘(今属浙江杭州)县尉、舒州团练推官。时值宋神宗任用宰相王安石进行变法,他积极支持并参与其中,博得新党人物的好感。熙宁十年(1077)入京,历任流内铨、崇文院属官,并开始进入“中书礼房”任学习公事。 元丰元年(1078)后任权检正礼房公事、检正户公事,权提点开封府(今河南开封)界诸县镇公事。元丰五年(1082)官制改革后,任考功员外郎、起居郎。次年8月,任贺辽道宗生辰使,同年回朝后任中书舍人。元丰七年(1084)升为龙图阁侍制,权知开封府。 元佑元年(1086)2月,司马光执政,废除募役法,恢复差役法,限令五日内完成,正当所有官员都担心时间太紧逼时,开封知府蔡京却于五日内立即恢复了差役法,以致得到了司马光的夸奖:“使人人奉法如君,何不可行之有。”虽然已升任宰相的司马光很赏识蔡京,但为了稳定旧党内部的团结,不得不把蔡京调出京城,改任河北重镇真定府(今河北正定)知府,例兼真定府路安抚使。此后,蔡京历任瀛州(今河北河间)、扬州(今江苏扬州)、郓州(今山东东平)、永兴军(今陕西西安)、成都府(今四川成都)等各藩大郡的长官及江淮发运使等职。 绍圣元年(1094)哲宗亲政后,新党首领章 任左相(独相),执政也由新党成员担任,蔡京由成都知府奉调回朝廷任权户部尚书。次年,其弟蔡卞升任执政(尚书左丞)时,蔡京也升为翰林学士兼修国史,后又升为翰林学士承旨。不久,章 想改革差役法,又不知道如何是好。蔡京就对章 说:“取熙宁成法施行之尔,何以讲为。”遂恢复募役法,因而受到章 宰相的重视。 在宋代,翰林学士号称“儒生之至荣” ,担任者都是进士出身而且“文学名天下”的博学鸿儒,他们不仅为皇帝起草诏命,还经常出入宫禁,与天子共议天下之事,地位既清贵,又荣耀。翰林学士又有“储相”之称,往往直接迁升为宰相、执政。翰林学士承旨的地位更高于学士,是学士之长,做到承旨,被誉为是“上到鳌峰最上头” ,离宰相就只有一步之遥了。 可是,元符三年(1100)3月,蔡京受排挤,外放出任太原(今山西太原)知府兼河东路经略安抚使,知永兴军,后被降为提举杭州洞霄宫的闲差,遂居住于杭州。 建中靖国元年(1101),宋徽宗决定重新起用蔡京,任他为定州(今河北定州)知州。崇宁元年(1102)2月,升任北京大名府(今河北大名东)知府兼留守,3月即召回朝复任翰林学士承旨,6月升任执政(尚书左丞),7月升任宰相。此后,尽管蔡京在仕途上五起五落,但他担任宰相的时间长达近20年。 蔡京是一个颇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以“乱政” 、“误国” 而被《宋史》列入奸臣传。这里暂且不论其在政治上的功过是非,只谈他倡导的“崇宁兴学” 。 崇宁元年(1102),继范仲淹的“庆历兴学”(1041—1048)和王安石的“熙宁、元丰兴学”(1071—1078)之后,宰相蔡京又发动了第三次兴学运动,史称“崇宁兴学” ,这次兴学的主要内容是强化第二次兴学中提出各州县普遍设立学校的兴学措施,并将熙宁、元丰兴学时创立的中央太学三舍升贡法推行到州县学校中去。朝廷规定:“天下州县并置学,州置教授二员,县亦置小学。县学生选考升诸州学,州学生每三年贡太学。……考分三等:入上等补上舍,入中等补下等上舍,入下等补内舍,余居外舍。诸州、军解额,各以三分之一充贡士。……州给常平或系省田宅充养士费,县用地利所出及非系省钱。”崇宁三年(1104),又规定各地县学校养士人数,小县30人,中县40人,大县50人。并且停罢科举法,诏令天下“取士悉由学校升贡,其州郡发解及试礼部法并罢”。于是,全国各地纷纷建立或扩充州县学校,福建路的州县学规模也得以扩大。虽然蔡京的崇宁兴学因规模过大,经费难以为继,加上罢废科举不合时宜,最后以失败而告终。但在一段时间内,对全国尤其是对福建地方官学的发展,起过积极的促进作用。 如福州府学“崇宁元年,行舍法,始自朝廷选择教授,增养士之额,益广为三百五十一区”;闽县县学“崇宁初,舍法行,寓于府学”;侯官县学“崇宁舍法行,亦寓府学”;长乐县学“崇宁初,增至五十三区”;福清县学“崇宁初,增至八十四区”;古田县学“崇宁初,增至九十一区”;永福县学“崇宁元年修,凡五十二区,有养士堂”;闽清县学“崇宁二年,增为四十一区,有稽古阁”。 建宁府学“崇宁大观间,行舍法,生徒众盛,增至三百余间”;泉州府学“崇宁舍法行,郡人何术白于郡,复还旧址”;漳州府学“崇宁中改讲堂为二斋,以学东偏贡院为讲堂”;汀州府学“崇宁中,郡守陈粹又迁于兴贤门内”;清流县学“崇宁间行三舍法,迁建县东”;宁德县学“崇宁二年,增为四十七区,有敷教堂”;罗源县学“崇宁初,增至九十九区,有议道堂”等等。 就全国来讲,学校发展的规模就更大了。据史料记载,崇宁(1102—1106)年间,全国在校学生之多,校舍之广,经费之大,都是空前的,这对于为赵宋王朝“长育人材”起到难以估量的积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