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是大自然的杰作。其神奇多出乎先天,也常成于后天。就如那“心灵的窗户”眼睛,人们从那里可读出你心底的阴晴圆缺,你也可从那里辨识世间的晨昏晦明。人的出世、涉世、入世、阅世,都从双眸开始。要是再练就一副“文化眼”,则更为神妙了。从这个“灵眸”看出去,眼光将有一种超然的观照与抵达。譬如你会把“井”看成是“往地里建起的塔”,“负海拔”显示着“正能量”。由此联想到地母的眼睛,联想到默默无闻的母亲,你就会安于职守,默默奉献。 再如,你会把河流看成切割大地的“刀”,桥和船则像缝合地表伤口的“补丁”。于是对天地会有匍匐之念,对生命会有敬畏之心。由此联想到自身类似于“补丁”的职业,在那生死攸关的岸边,你就是被寄予热望的人生摆渡的神,于是豪情陡增,而义无反顾。 眼是通心的,因此有“心眼”一词。眼界,决定心灵的广袤;心地,决定境界的高低。有明眼人把“书桌”的概念,诠释为“将斯文举到与心脏等高的位置”,于是抱定“文以载道”,力行“承启斯文”。联想到医生使命,也是把“患者”举到全身心相与相守的位子,扶伤救死,不弃不离。“与心脏等高”,意味着良心相靠,气息相通,死生相托,祸福相依。“一切为了病人,为了病人的一切”,才发自心底,而风雨无阻,日月同肩。 民生寄怀,民瘼系心。正是这种医患间心灵的“零距离”,造就莆田市第一医院的深刻使命感与顽强生命力,走过了五十五个春秋。阳光总在风雨后。第一医院几乎于三年自然灾害发难的同时起步,或易地不易门,或换马不换鞍,筚路蓝缕,步步为营,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凭着同心同德,仗着义胆义心,发展到今天集医疗、教学、科研、急救、预防、康复、保健为一体,跻身现代化“三甲”综合医院的行列。 有缘起草《健康宣言》,深解健康的前提,需要政治清明、社会文明、科学昌明、政策开明、人心透明。这些个“明”字,社会大背景需要,医院内环境同样重要。 国家拨乱反正,院内也积极为十年浩劫期间受迫害的19名医务人员落实政策,尤其是为罹难的名老中医林济庵举行追悼会,平反昭雪。与此同时,林秀娥、林秋泉、王国荣等业务骨干先后得到大胆擢用,担纲院长等重要工作。一系列充满人情味的开明之举,正是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别开生面的大文章。不仅院长们先后荣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三八红旗手”、“全省优秀共产党员”等种种称号,医院也先后跻身国家级“爱婴医院”、“廉政廉医建设先进集体”、“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单位”、爱心医院“先进集体”、“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及省、市“文明单位”的行列。 正能量,带动了风气的振肃和机制的有效运转。全院现有干部职工两千多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262人,博士7人、硕士213人,形成了优良的高中低人才结构。医院学科走向齐全,技术力量不断雄厚,有能力担当社会道义,先后成为国际紧急救援中心网络医院、中国初级保健基金会爱心医院、省道路交通事故伤员救治定点医院、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福建省全科医学临床培训基地、福建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福建省乡镇卫生院临床医师能力培训基地等。 在道承东鲁的文献名邦,在巡安护阙的妈祖故里,没有什么事情的周全与成功,离得开文心与爱心的相加。“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是冰心的大爱哲学。想想那“爱”字的繁体,正好中间一个“心”字,底下一个“反文”。《母爱赋》有云:“天有文而灿烂,水有文而荡漾,人有文而明亮。”回眸咱们的医院,正是用一代代医务工作者的“爱心”建筑起来的。 莆田龙脊山,有龙的气象,也有凤的风仪。春随中国梦,马踏宇宙风。在这部厚厚的院史的字里行间,你会触摸到无数梦的移影,谛听到不绝的风的跫音。上善若水,利万物而不争。那点点滴滴,有离人泪,更有太阳花。祝福吧,为心静如水、白衣无尘的一群! 是为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