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读书
借书趣事
【发布日期:2015-04-11】 【来源:】 【阅读:次】【作者:吴小毛】
    说到借书,首先想到古人的两句话。一是袁枚的“书非借不能读也”,一是叶德辉的“老婆不借书不借”。同样是借书,何以会有如此迥然之态度,这恐怕还得从借书的历史谈起。
    在活字印刷尚未发明、雕版印刷又不普及之时,图书对于读书人来说,其宝贵程度不言而喻。正是由于书籍得之不易,读书人才格外珍视,不肯轻易借人。魏晋时期就有“借书一嗤,还书一嗤”之说。此话后来被人演绎为“借一痴,与二痴,索三痴,还四痴”。唐人杜暹在其所藏之书皆钤“清俸买来手自校,子孙读之知圣道,鬻及借人为不孝”之印,希望子孙善守先人手泽,勿借勿卖,否则便是大逆不道。明代范钦为其天一阁藏书楼立下“书不借人书不出阁”家规。明朝的陆容则干脆说,借书不还,是盗贼之行。清代藏书家钱大昕甚至诅咒,“有借不还遭神诛”。
   近代,书籍成为一种普遍之物,再也不像古代那样珍贵难得,但即便如此,借书同样是一种大忌。围绕借书,发生过许多饶有趣味的逸事。
    胡适晚年颇为得意地说,我一生向人借书从来没遭过拒绝。之所以会如此,是与他乐善好施的品行相关。胡适听说某人在做什么研究之后,便主动将自己的独家书籍资料借给对方。周汝昌先生就曾回忆自己年轻时少不更事,竟向胡适提出借用胡先生所藏世上唯一一部无价之宝“甲戊本”红楼梦。不想,胡适居然真的借给了他这个素昧平生的穷学生。胡适不但让专人将此书送到周汝昌手中,而且此后从未催问。要知道,胡适去台湾时唯一带走的一本书就是这本“甲戊本”红楼梦。此后,这本书在北美红学会上展出时,仅保险费就高达数万美元。
    沈从文在西南联大教书时,常将书借给学生。当时文学系的学生几乎人人手中都有一两本沈从文的书。对此,沈从文从来不记在心上。但是,沈晚年在致友人的信中也曾有如下抱怨:“最感到无办法的,即我充满好意与热心,把一些重要资料借人后,收不回来,可谓糟糕之至!”
    与胡适、沈从文的慷慨不同,周作人对书异常吝啬。他和鲁迅反目后,将鲁迅的许多书据为己有,不许鲁迅搬走。晚年他又教诲子弟不要将书借给别人。
    1954年,毛泽东派田家英到北京大学借阅北大图书馆馆藏善本书《红楼梦》。田家英持“中共中央办公厅”的介绍信来到北大校长办公室,副校长汤用彤亲自打电话给馆长向达,说毛泽东借书之事,没想到竟被向达拒绝。向达的理由是:善本书不能借出,这是图书馆的规定。要用可以复印可以抄,就是不能借。事情一时陷入僵局。最后,在田家英和汤用彤的反复努力下,向达同意破例借书。但是必须一个月之内归还。结果,毛泽东很守信义,第28天就把书还了。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