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春光融融。观赏我市书家王宝诚的新作《云水集》,更是满眼秀色,心中充满暖意。中国侨联顾问陈兰通欣然为之题词“德艺双馨”,原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题赠曰“醉墨人生,怡然自得”、国民党元老陈立夫题词“至诚无息”,确均为点睛之笔,使全书大为增色添彩。 退而不休的王先生近几年更加意气风发,行脚名山,遍行古刹。其足迹涉及大江南北、台海两岸,诸如河南少林寺、山西悬空寺、云南鸡足山,以及港澳、台澎金马。在旅游远足、饱览大好河山的同时,他心怀慈悯,谒寺礼佛,增长福慧之所得。凭借在广化寺福建佛学院教授书法,结识诸多禅林学人之便,他还屡屡以书会友,广结墨缘。因此,王先生的《云水集》中,既有各地名山名寺的留影,也有佛教内容的楹联与书法作品,可谓旅游摄影、书法楹联、佛教文化多美合一,写实留真与艺术创作比翼双飞。全书图文并茂,颇能吸引读者的眼球。诸如南少林寺客堂收藏的“习武参禅内外兼收德艺双馨赢美誉;生龙活虎城乡兼练工农十万呈英豪。”为重庆双桂堂仁德法师撰书的“仁心执杖游大地;德慧参禅利九华。”为海南三亚居士撰书的“宗佛堂前悟参妙道;槽船路外接引芙蓉。”这执杖参禅者中,不是也能见到作者的翩翩身影吗? 《云水集》的显著特色,还记述了当地相关的风土民情、建筑特色、传说轶事,平添了表述的文化含金量。可以说,书中一幅幅书法、摄影作品,一副副楹联、题赠墨宝,犹如打开一扇扇艺术门窗,让人卧游天下,赏心悦目,眼界大开。诸如“洛阳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方营造的第一座寺院,所以久负盛名。当时西域回来用白马驮经,故称‘白马寺’。寺门外特地雕塑了两只负鞍侍立的白马,应该是纪念白马所作的贡献吧。”“重庆大足石刻是世界文化遗产。宝顶山摩崖造像由宋僧赵智风主建。前后70余年造像万多躯,极为生动传神。到重庆旅游者不可错过。”“云南鸡足山是东南亚佛教圣地,中国汉、藏佛教交汇地和世界佛教禅宗发源地,享有‘灵山佛都’、‘华夏第一佛山’、‘鸡足奇秀甲天下’的美誉,是迦叶道场。” 正如中共莆田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林素钦在序言中所点赞的:作者“所创作的诗词、楹联,阐释佛教文化,抒发人生感悟,颇具欣赏价值。这些文化实践,既拓展知识视野,提高艺术修养,又弘扬莆田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播崇德向善的正能量。所有这些,正是作者作为莆田人难能可贵的社会责任。这种担当,值得广大文艺工作者学习和借鉴。” 捧读《云水集》,令我油然想到王维之名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云游者,兴之所至,漫游四方。有人或许心存疑窦:学书法也得云水一般“行万里路”吗?的确如此。 汉字作为象形、会意字占优势的世界独特文字,讲究“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所以鲁迅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题目便称“写字就是画画”。中国人以书法表达自然景象,所以书境同于画境。书法家跟画家一样,需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李斯论书法曰:“送脚如游鱼得水,舞笔如景山兴云。”钟繇说:“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见万类皆象之.点如山颓,摘如雨骤,纤如丝毫,轻如云雾。去若鸣凤之游云汉,来若游女之入花林。”相传王右军(王羲之)之师卫夫人的《笔阵图》写道:“横”如千里之阵云、“点”似高山之坠石、“撇”如陆断犀象之角、“竖”如万岁枯藤、“捺”如崩浪奔雷、“努”如百钧弩发、“钩”如劲弩筋节。当代著名美学家李泽厚在《略论书法》一文说,书法家“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书法艺术所表现所传达的,正是这种人与自然,情绪与感受,内在心理程序结构与外在宇宙(包括社会)秩序结构直接相碰撞,相调节,相协奏的伟大生命之歌。书法艺术是审美领域内人的自然化与自然的人化的直接统一的一种典型代表。因此当代全息论者更是认为:一幅好的作品,应追求书画家人格、时代精神、文化传统、天地万物直至宇宙本身的全息统一,全息统一度越高,就越能传神。这也许就是古人强调的“天人合一”的崇高境界吧。 《云水集》之所以能有这样高的文化含金量,在于作者自身就是一位多才多艺之士。他出身书香世家,长期在教育部门工作,又兼任莆田市政协书画院副院长、市楹联学会副会长、莆田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等;受聘为莆田学院书法客座教授、福建佛学院书法教师、福建省亲情书画院院委、莆田市妈祖书画院顾问等。其书法造诣尤高,曾多次在全国、省市书法大赛中获奖,入编书法典籍。传略载入国家人事部《中国人才名录》、《国务院国宾礼特供推荐艺术家》等,作品被海内外多家博物馆、纪念馆及个人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