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读书
去趟俄罗斯
——悦读冯骥才《俄罗斯十九天》
【发布日期:2015-06-13】 【来源:】 【阅读:次】【作者:】
    喂!告诉你,我也去了趟俄罗斯!跟谁去呢?著名作家、画家冯骥才(以下尊称“冯老”)。他的日记体散文《俄罗斯十九天》(以下简称《俄》),分期连载今年的《收获》杂志上。2014年9月8—26日,冯老去俄罗斯作“文化深入的探访”。他的所见所闻,包含俄罗斯大量的历史、文化、艺术以及中俄之间相互交流的信息量。悦读《俄》,让人大开眼界,增长见识。
    我也写日记,自1960年起坚持至今。但如何“将日记体与思想随笔、散文结合起来”,将“我看到的、遇到的和听到的……让行者、思者与写作同步起来,让更多新鲜的思想片断亮闪闪地出现在我的笔底”?冯老给了个满意的答案。他的访俄日记,每天数则,加个小标题,一目了然,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他造访俄罗斯的目的,揭示在以下两天的日记里:
    第三天(9月10日),参观圣彼得堡大学东方系图书馆的藏书,与相关学者交流;更主要的是在圣彼得堡大学活动中心,参加他的散文诗集《灵性》(俄文版)首发式。日记记载了他在首发式上的即兴演讲全文,颇有保存价值。我也往往将发送或邮寄出去的信件,有保存价值的都摘录在当天日记里,成为资料库。冯老的演讲稿,畅叙了中俄之间文化交流的经历和期盼,“更多的是表达对老一代俄罗斯汉学家们的敬意。”讲稿精炼,热情洋溢。“许多男男女女俄罗斯青年学生静静地排着长队,一个个微笑着拿着书走到我面前(签名)的那种场面”,冯老觉得“书的传播是无限美好的”。
    第五天(9月12日),与冬宫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商谈《粗画解说》的整理、研究和出版事宜。《粗画解说》的作者是俄国杰出的汉学家阿列克谢耶夫(阿理克)。1907年起,阿理克在我国南北各省广泛调查和收集中国木版年画,年画包含大量的历史、宗教、信仰、戏曲、小说、神话、民俗和民间文化及生活的内容。诸如珍贵文献资料,却馆藏在俄罗斯,人家视之为“珍宝”,我们却知之甚少?
    冯老赴俄,其视角、听觉和一切感官,全都调动起来。他拜访之地,可分类如下:
    一、圣彼得堡大学大学东方系图书馆的藏书(看到俄藏画本《北京风俗图》和《苗族风俗图》,而后演讲)、莫斯科国立大学(到科罗博娃家做客)、高尔基科学院等高等学府。二、冬宫艾尔米塔什博物馆、中国村、俄罗斯博物馆里的亚历山大花园、莱蒙托夫博物馆、驻俄大使馆里的博物馆,属名人博物馆。三、阿赫玛托娃诗人故居“喷泉屋”、公寓楼、列宾故居里的书房和画室、梅里霍沃契科夫写作小屋、普希金故居、托尔斯泰故居、契科夫故居等名人故居。四、莫斯科中央美术之家、特列恰科夫国家画廊等。
    冯老还看了场大马戏,走访了古村落,参观了苏兹达利木屋和古城(金环城市)……这些都与文化探究相关。2014年冬奥会期间,国家主席习近平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一口气点到很多俄罗斯作家的名字,其中不少作家的故居和纪念地,也是冯老此次探访之地,例如普希金、果戈里、莱蒙托夫、屠格涅夫、托尔斯泰、契诃夫等。
    冯老对材料的详略处理恰到好处。如第11天的日记,冯老花了较多笔墨,记叙了瞻仰托尔斯泰故居的过程与感受。谁知道托尔斯泰厌烦世袭贵族式生活的“波良纳庄园”,最后毅然离家出走?冯老拜谒托尔斯泰墓地,献上一颗红苹果以示哀悼。托尔斯泰感动了冯老,而冯老又感动了我。
    作为记叙文章(含日记),往往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东西记录下来。关键是看到同一个事物,听到同一种信息,想法却未必一致。冯老参观了许多地方,作为一个大家,他的感慨和呼声,纵观了历史过往,立足于民族高度,体现了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冯老的日记夹叙夹议,联想是“议”,感慨是“议”,呼吁也是“议”。
    鉴于网络时代,冯老在文学咖啡馆谈了个人看法:“在消费时代,文学愈来愈向消费转化,消费在消解文学的精神性。”如何看待网络文学?冯老说:“我以为,网络沾上媒体,就一定会沾染上媒体的一过性,谁也不追求永久。而艺术的本质是将瞬间化为永恒。这是网络文学致命的问题。”一针见血,切中时弊。
    冯老参观冬宫里的达·芬奇油画,认为“民族精神就是文化精神”。他觉得俄罗斯“不像我们当今各个地方,都在争盖超大的气派十足的博物馆,里边空洞无物。博物馆只是官员们政绩的标志物。”联想我们,“没有一家博物馆收藏西方的文物与艺术,至今仍旧如此。”“身在俄罗斯博物馆,我有点汗颜。”冯老认为:“我们不缺伟大的文化,我们缺少伟大的文化精神和现代的文化观。”对比之下,该向俄罗斯借鉴些什么?值得我们反思。
    冯老跑了两趟冬宫艾尔米塔什,抓拍鄂登堡教授从敦煌搬来的那批珍贵文物,“相信把一些遗失一个多世纪宝贵的文化信息带回去”,是件高兴的事,是“承续那一代先贤手中文化的圣火”。
    冯老参观图拉(村落),看到俄罗斯风味的许多民间手工艺术品,联想到“申遗”,赞叹俄罗斯“不像我们的一些非遗,大都给产业化改造得面目全非。”最让冯老“失望”的是看了普希金故居,空洞无物,认为“没有历史细节的空间是不会有生命感的。”由此感慨“旅游需要景点,然而为旅游而拔苗助长的‘历史景点’,一定是苍白和乏味的。”看了原汁原味的苏联大马戏,看了小狗们上梯钻圈立大顶的节目,“这使我忽然莫名地想到国内有些画家也是这般模样——给了钱,要什么画什么”,“顿时兴味索然。”
    冯老参观了“最美的小镇”谢尔盖耶夫镇(号称俄罗斯金环小镇),天人合一,优美沉静,感慨中国最美的小镇凤凰城,感慨我们的“千户苗寨”和宏村西递,唯利是图压倒一切。“文明的旅游是让人享受文明,野蛮的旅游是唯利是图。”俄罗斯的金环城市都是古城,也是旅游景点,“但没有商业化,既没有商业广告,也没有旅游广告。在所有的‘景点’,都看不到挤在道路两边的小摊小贩;只有极具地方风情的小餐馆,没有街头大排档,没有满地垃圾与烟头,没有扩音机播放那种连喊带叫的流行歌曲,没有到处的售票口,没有景区管理员,没有警察,甚至根本没有‘景区’这个词儿;还有,没有人造的假古董。”直言不讳,幽默风趣。许多是俄罗斯“没有”的东西,我们有,而且充斥四方。
    冯老在莫斯科大剧院观看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芭蕾舞,“说真心话,我在钦佩俄罗斯人的艺术天才的同时,还有一点点嫉妒,为什么我们就没有这种经典?”“我们的文化怎么进不了世界文化之林?”好像只有西方认可了,才是被“世界”承认了,这种古老的偏见至今把中华文化搁置在“世界”之外。看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苏兹达利木屋,想起我国现在对传统村落的整体保护形式”,感叹“在时代的变迁中,最容易丢失的是民俗文物。”此言有理,不乏其例!冯老的“嫉妒”实际上是在反思,也在呼吁:一个泱泱大国,岂肯落后于人?
    冯老参观了莱蒙托夫博物馆,欣赏了莱蒙托夫的画画,钦佩这位伟大作家的多才多艺。“令人惊奇的是俄罗斯的经典作家大都爱画会画,如普希金、屠格涅夫、果戈里,然而真正达到专业高度的是莱蒙托夫和马雅可夫斯基。”我想,一幅栩栩如生的画,至少得益于画家对事物的仔细观察;那么,一篇生动感人的美文,又何尝不是如此?
    冯老最后一天的日记,从精神、文化和文明层面,总结了在俄罗斯的所见所闻,由衷地感叹:堵车也是莫斯科的顽疾。只是天上的空气比北京透亮得多,没有雾霾。在莫斯科很少看见年轻人穿牛仔裤,更看不到头发染红染蓝染紫以标奇立异。一个国家真正的立足之地是自己的文明;文明的关键是传承;俄罗斯文明是叫全世界敬畏的,是俄罗斯的文豪、画圣、乐神、芭蕾舞大师,绝不是娱乐明星、网络红人和花大钱的大场面。冯老语重心长,耐人寻味。
    冯老是个中俄文化交流的忠实使者。品读《俄》,仿佛跟着他去了趟俄罗斯;品读《俄》,对俄罗斯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品读《俄》,你不被感染才怪呢!读者如有兴趣,可在网上查阅《俄》,还可读一读散文诗集《灵性》,其中充满着人生哲理,是人生道路上的一盏指路明灯。
    祝愿冯老与俄罗斯合作的《粗画解说》一书早日问世!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焦点图片
  • 市总工会助力木兰溪生态文明发展项目入选全国工会重点工作创新案例
  • 湄洲岛生态低碳发展案例再次亮相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 大爱和平 文明互鉴 第九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在湄洲岛举行
  • 灵华线羊角寨隧道上演“紧急救援”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