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读书
读书改变人生 知识改变命运
【发布日期:2015-07-04】 【来源:】 【阅读:次】【作者:陈祖灏】
    又到金榜题名时,几人欢乐几人愁。
    一个外地贫困乡的朋友来电,他邻居的儿子高考上一本线。本来合家应是皆大欢喜才是,可是为啥乐极生悲愁眉不展?他原来担心大学昂贵的费用,拮据的家庭经济难以承受。这也让对教育几近痴迷的他,对孩子是否上大学犹疑不定。乡下的老百姓讨个实在,有部分人发现上完大学后一切都回到起点,工作要自己找,收入还不见得比打工的多,如此“高投入、低产出”的“赔本买卖”,让一部分人发出“读书无用论”之感叹,从情理上并不难理解。
    究其根源,茅塞顿开。其实“读书无用论”最大谬误,在于放大了“知识改变命运”。虽然,人们希望知识能在社会序列中赢得物质化的尊严,但是能改变命运的,不仅要有知识,而且还要有制度、性格、机遇等。 所谓知识改变命运,往往不过是增加了人生向上的机会,而不是立竿见影的物质财富。说白了,上大学只是给改变命运提供了一种机会抑或一种渠道,但从整体上看,一个人的教育背景与收入密切相关,而且是正相关的。而从普遍意义上看,读过书的人肯定比没有读过书的人更能够成功,读书多的人在概率上比读得少的人收入更高。
    当然“读书无用论”所映射出的一些问题也值得重视。例如教育与市场需求严重脱钩,导致很多满腹经纶者在社会上却无用武之地;又例如“学好数理化,不如有好爸”“北大交大,不如胸大”的制度缺漏,以及收入分配不公等,都在一定程度上矮化了知识的尊严和力量;还例如教育体制的问题导致很多学生读了无用之书,进而反过来助推读书无用。这无疑提醒我们,遏制和批驳“读书无用论”,远非与这种思想打口水仗那么简单,如何打通读书者的上升渠道,加强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体现知识本身应有的价值和尊严,才真正是一个深刻的社会命题。
    为何知识不能改变命运?我们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只把老师传授给我们用来考试的的东西当知识,这是一个有偏差的认识,其实生活中的许多技能是没有人来传授的,而恰恰这些是最有用的东西,什么是技能呢,就是能够通过运用老师传授给我们的东西把它用来为别人解决困难,这样的知识才有可能商品化从而来改变自己的命运。知识是可以传授的,但技能永远要靠自己来体会和锻炼,锻炼的方法就是从小处做起从而积累技能,增强自己的信心。路在自己的脚下就是这个意思。
    对于贫寒子弟来说,读书、读大学仍然是改变命运的一大“捷径”。也许在今天,考上大学没有数十年前那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不读书更可怕,一个顺利完成大学的人与一个没有教育经历的人相比,其未来不可同日而语。常常听贫二代说,“‘官二代’、‘富二代’有的是背景,我有的只是背影”,但是如果不读书,不做拼二代,其子女日后也许只能继续感叹自己只有背影。从某种程度而言,读书不是为了拿文凭或者发财,学历的高低不等于成就的高低,在这个社会中,一个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有主见的人才能站稳脚跟。
    笔者也是一个高考过来人,大学毕业因企业破产失业。飘泊异乡谋生仍坚持读书,对知识改变命运深有体会。多年来,既不妄自尊大,亦不妄自菲薄,始终用心态冷眼看待事物。虽然知识未必影响个人的命运,但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如没有知识,是绝对没有前途的。知识改变命运,不能简单地解释为学历改变命运,如果简单地把知识和学历划等号,把用学历追求不到的东西归结于“知识无用”,那是非常狭隘的。知识的作用重在提升人的素质,重塑人的灵魂,改变命运不等于改变困境,知识不能“治命”,但无知必定致命。
    读书给人的东西是超乎想象的:寂寞时,它陪伴我消除孤独的煎熬;穷窘时,它让我看见生命的乐趣;伤心时,它让我知道如何宽慰自己;愤怒时,它让我寻找合理的宣泄方式。培根说:读书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可以铲除一切心理上的障碍,使人生活得更充实。高尔基云:好书读得越多,人的精神就越健壮。读书是为了提高一个人的素质和修养,它影响着一个人的一生,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因此,读书是为了更好的为人处世,为了事业进步生活幸福。
    笔者很爱读书、爱买书、爱藏书。多年来,矢志不渝地追求人生三境界:“读万卷书”即读有字之书,第一境界——读哲学书籍,可以培养大气;读专业书籍,可以培养才气;读休闲书籍,可以培养灵气。“行万里路”即读无字天书,第二境界——行旅游之路,可以扩大眼界;行探索之路,可以扩大世界;行助人之路,可以扩大胸界。“听万人言”即读人书,第三境界——听苦难之言,可以磨砺意志;听幽默之言,可以磨砺情志;听褒贬之言,可以磨砺心志。
    读书的朋友们,不论知识能否改变命运,但路是由自己走出来的。让我们以唐代著名诗人、哲学家韩愈的治学名联“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殷切共勉吧!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