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序,好比头上的那顶帽子;好的帽子,能使人精神倍增;好的序言,同样可为书增添色彩,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也就是许多作者请名家作序的原因。 1921年,蒋百里写了《欧洲文艺复兴史》一书,此书约5万字,他请梁启超作序。梁阅后大为赞赏,评论此书“极有价值之作,述而有创作精神”。梁启作序时,“下笔不能自休”,遂成数万言,篇幅几与原书埒。天下古今,固无此等序文。后来这篇长序遂以“清代学术概论”为名成书出版,梁启超又请蒋百里为该书作了序言。这一趣事,轰动一时,成为文化史上之佳话,同时也开创了“写序成书”之先河。 如历史学家顾颉刚的《古史辨》第一册出版时,他埋头在书房里写序,足足写了两个月,洋洋洒洒写了九万余言。妻子笑他说:“你这篇文字不成为序文了!一篇《古史辨》的序,如何海阔天空,说得这样的远?”后来,他干脆以《我是怎样写〈古史辨〉的》单独成书出版。其实,这篇序言完全成了一篇典型的长篇学术自述了。 上世纪70年代,“口述历史”专家唐德刚受《传记文学》杂志社刘绍唐之邀,为老师胡适的《口述自传》中译本写序。“谁知一写就阴差阳错,糊里糊涂地写了十余万言”,只好也单独成了《胡适杂忆》一书。而“他自己实在不能再为自己的‘序’作序了”,只得“拉夫”,请周策纵、夏志清来写序。此事颇有当年梁蒋遗风,也很令人感慨。 80年代,余英时为《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作序,写了四万多字,后来也独立为《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一书;后来,余英时先生又为《胡适杨联升往来书札》作序《论学谈诗二十年》,几万字;为《胡适日记全集》作序,也写了八万余字。这三篇长序,近十五万字,加上《〈中国哲学史大纲〉与史学革命》等三篇短文,合成《重寻胡适历程——胡适生平与思想再认识》一书。 从梁、蒋到顾颉刚再到余英时,写序成书之风,一脉相承;无意为之,却得佳趣。可见,这“序言”之“序”,也是大有文章可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