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读书
朱维干给未来福建农业献策
【发布日期:2016-04-02】 【来源:】 【阅读:次】【作者:陈志平】
朱维干先生是我省着名的地方史研究专家,福建莆田人。他生前撰写的《福建史稿》是笔者学习和研究历史的主要读物之一。2012年起,笔者依靠《福建史稿》、明弘治《兴化府志》等书,把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和本省、本地经济文化变化联系起来,得出了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没有失败的结论。例如,《蔡襄:能上能下的实干家》说:“其三,庆历新政以后福建教育名列全国先进行列,这与蔡襄任福建转运使开好头息息相关。”朱维干在总结麻沙出版业的文化背景时说:“政治上兼收并蓄,是仁宗时才有,南北的畛域解除了。于是,‘七闽、二浙与江之西东,冠带诗书,翕然大肆。人才之盛,遂甲于天下’。”(《福建史稿》上册247页)在这里,宋仁宗的政治特色总结出来了,但是语焉不详。要是能说得具体些,变化原因很有可能那时也就找出来了。那就是说,庆历新政的“精贡举”促成了福建文化教育的发展。
  《福建史稿》是这样,《兴化府志》也是这样,记载了庆历新政以后兴化军三县文化教育发展和变化。拙作《庆历新政与兴化军三县教育的变化》说:“首先,得中进士者数量增加了。据《重刊兴化府志》即弘治志卷十六宋进士科记载,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开科取士始,至庆历二年(1042年)82年,兴化军得中进士93人,其中,莆田县63人,仙游县24人,兴化县6人。从庆历六年(1046年)到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仅仅24年,兴化军得中进士就达到94人,其中莆田县67人,仙游县23人,兴化县4人。以后,那是越来越多了。”所以,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好不好,不是依据后人的评论,而是依据历史。这叫做尊重历史和尊重自己是一致的。
  今年春节以后,笔者想系统研究“中西百年战争史”(1840-1949),又一次学习了《福建史稿》。读着读着,我发现了在朱先生的书里,还有对未来福建农业的献策,他说:“《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早已指出,要‘大力发展畜牧业,提高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这是完全正确的,我们应该向新西兰学习。”
  又说:“以福建山区,和新西兰比:从仙霞以南,到九龙滩畔,那一处峻坡斜坡,不是青葱一片?就自然环境论,岂不胜过新西兰多少倍?让我们发展畜牧业,以二十年为期,我们的牧场将有数十百所,建在白云深处,使延建邵汀所有的荒山,成为华南的最大牧场;每年将有千百万头牛羊和巨量牛肉羊毛出口,可以换取粮食和机器,以促进本省工业的现代化,又何患有长期的缺粮问题,拖延到四百余年之久,而不能解决呢?”(《福建史稿》下册490-491页)朱先生说得多好啊!称得上是一位当代中国实践“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老学者。新西兰是个岛国,面积107440平方公里,比福建还少了23000平方公里,是世界上羊肉、小羊、牛脂出口最大国。所以,该书第二十七章就专门谈“福建长期的缺粮问题”,并且还有自己的献策:“第三节 发展畜牧业是解决本省缺粮问题的急务。”
  朱先生还说:“土改期间,作者家乡(莆田)每人分一亩七分田,狭乡如渭庄每人只分到二分土地。三十多年来,莆田人口,由六十余万而增为一百四十五万。以前分一亩的,只剩得半亩了。”问题十分具体。该书于1986年3月出版,印数4500册,至今刚好20周年!作为读者,笔者感到责任重大,应该把这位爱国爱民老先生的献策介绍出去,广为宣传,让更多人都来关心福建未来的农业,出谋献策,有所作为。
  笔者认为,从历史来看,中国农业的特色是多种经营,粮棉油林牧副渔;条件好的地方,还有航海业和水上运输业等,称得上农工商三位一体。1070年,王安石的《市易法》施行以后,农工商并重成为了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更加突出了中国农业的特色。朱先生《福建史稿》第四篇第九章《宋代福建社会经济的发展》,用八个节篇幅详细介绍了耕地、水利、农业、渔业、食盐、手工业、建筑、矿冶八个方面变化。他虽然没有具体就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等进行论述,但却体现了宋朝中期改革的成就。这是因为国家政治权力对于经济的发展具有反作用,是推动,还是阻碍,联系一下经济发展实际就清楚了。而且他还有一节《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总结》,共五条,“第四是品质提高,茶叶、荔枝皆驰名全国”。由于茶叶发展,建州“摘山之夫,什倍耕者”。这些很显然是市易法的硕果。在那时,福建是这样,全国各地也是这样,所以,市易法诞生之日,便是我国农工商诸业并重,经济不断发展之时。
  与此同时,还出现了生产方式的“升级”,植茶等种植大户粉墨登场。他们大多是农业能手,雇佣的是有道德、能吃苦、有生产经验的农民,漫山遍野都是采茶工人,风景这边独好!
  在宋代,福建植茶叶之所以会日益发展,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在那时,沿海各地航海业较发达,海上女神妈祖信仰的出现,便是例证。“近水楼台先得月。”福建地处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地带,这里的植茶、种果等业自然而然比其他地区发展得快。
  过去植茶是这样,今天畜牧业也是这样,需要养殖业大户。没有他们,成不了气候!
  在莆田,家养小羊羔,历史悠久。笔者小时候就见到村里有些农民养羊,但是数量不多,几只而已。前年冬季,笔者在地里干活,见到有位赤溪人来本村搬运地瓜藤,一询问,方知道他家养了几十只羊,是个养羊专业户。有一家就有许多家。莆田地处闽中南,自然条件比闽北优越。要是把这些有经验的养羊专业户组织起来,向莆田荒山野岭进军,创办养羊畜牧业场,当是切实可行的。问题是有没有“敢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花些钱试一下。为此,笔者顺便为莆田畜牧业发展更上一层楼,多说几句,宣传鼓劲。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