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莆田的开发史是这样的:最早是把山坡辟成梯田,种植庄稼,解决吃饭问题。接着是围海造田,让莆田“浮起来”。于是,在唐代,吴兴拉开开发北洋平原的序幕,裴次元拉开开发南洋平原的序幕。到了宋代,1082年,莆田木兰陂竣工,让莆田“浮起来”的梦想取得了关键性的胜利。 引人注目的是,莆田木兰陂建成后,不是农村人口流向城市,而是城市人口流向农村,许多在城市谋生的人们,接二连三的移向了南洋平原,去创建未来的城市。拙作《历史文化名村阳城》说:“据《阙下林氏族谱》卷六记载,南宋高宗绍兴年间(1131-1162年),广东惠州司理林应之致仕,返回故里莆田乌石山下义门村后,决心恭耕垄亩,艰苦创业。‘相视城东十里,有许厚地,有水环绕,宛如腰带。东处有一约二亩之池塘,有幞头(古代男子束发用的头巾)池之清致。遂迁居其地,编其境曰阳城,立其社曰桂林。东建龙应堂以镇风神之恶;西建通应行庙,以袭乌石山通应庙之香火也。’到了后来,林应之又在境内熙春地带建造林氏宗祠,以奉祀十二世祖、唐贞元旌表孝子林攒之神位。” 这个记载说明,元丰五年(1082),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国家没有花一文钱的高标准、高质量的莆田木兰陂竣工,显示出了王安石变法时代人民群众无私奉献的首创精神。从此,木兰溪被管了起来,变得懂规矩,守纪律,叫他干啥就干啥;海龙王也变乖了,有礼有节,不敢闯进木兰陂半步!在城市里生活的人们,许多人目光开始转移到了农村,积极参加南洋平原的开发。林应之便是其中之一。否则,在今天,繁荣富饶、人口众多的南洋平原也就不可能展现在世人面前! 朱维干先生在《福建史稿》下册中说:“土改期间,作者家乡(莆田)每人分一亩七分田,狭乡如渭庄每人只分到二分土地。三十多年来,莆田人口,由六十余万而增为一百四十五万。以前分一亩的,只剩得半亩了。”问题十分具体。该书于1986年3月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短短30多年,莆田人口翻了一番多,为什么会这么快?莆田是个好地方!特别是南北洋平原,村接着村,树连着树,密密麻麻。“吴江七步,有田没路。”形容村中没有闲田,一望无际,都是庄稼,让人们赞叹不已。这里交通发达,有陆路的,有水路的,人们过去乘船去涵江,或者去莆田县城,都很方便……于是,新的问题就来了:莆田南北洋究竟是农村,还是城市?说她是农村,是因为这里是莆田的两大平原;说她是城市,是因为这里人口众多,经济发达,文化教育先进。 据阳城历史记载,林应之尊师重教,子孙贤人多:子友仁,出任安抚将士郎;孙先桂,14岁登乡荐,后为特奏名进士,授节推迪功郎。曾孙用明,官拜福建安抚司帅干,生三子,长曰茹泰,贡元出身,被称为贡元始祖房;次子茹吉,字君相,宋理宗时,恩选驸马,被称为驸马房始祖。成婚后,钦赐拜祖,住居阳城,奉旨盖起高楼,为公主安乐之所。高楼建成后,周围居住者渐多,形成“楼下”自然村。三子茹特,授制政三司致政,被称为致政房始祖。从中可以看出,从林应之起,林家一代更比一代强,到玄孙林茹吉三兄弟时更令人刮目相看。就这样,阳城被开发后,终于成为一个特别会出人才的历史文化名村。 明代是莆田县科第鼎盛时期。据清乾隆《兴化府莆田县志》记载,明代莆田县中举人数1707人,其中林氏294人。那时阳城人也不示弱,仅林应之的后裔就有13人中举,其中5人中进士。和兄弟村、兄弟街道相比,阳城文化教育,那是较先进的。 2011年初,笔者曾经把《八闽通志》借来,进行认真的统计,其结论是:《八闽通志》共87卷,“选举”占了12卷篇幅,记载了从唐贞元十年(794年)至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福建各地科举成就。从明初起,兴化府学校教育成就突出,乡试中举人数仅次于福州府,居全省第二位。那时其他各府例如建宁、漳州、泉州等也有相当的实力,和兴化府差距不大。虽然莆田县举人总数没有达到1/3,但是,就县级而论,莆田中举人数则居全省前列。这是因为福州府下辖闽县、侯官、怀安、长乐、连江、福清、古田、永福、闽清、罗源等十个县,中举人数不像兴化府集中在莆田县。 如果说,明代福州属于城市,那么,乡试居全省第一的莆田县,理所当然属于城市。这是因为从历史来看,中国农业的特色是多种经营,粮棉油林牧副渔等;水利条件好的地方,还有水产业和水上运输业等,称得上农工商三位一体。所以,说中国是农业国,不完全正确;说中国是工业国,不完全正确;说中国是商业国,也不完全正确。这是几千年逐渐形成的经济特色,切不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说什么“中国是落后的农业国”。 国家是这样,城市也是这样,要有一定的文化档次。在这方面,既不要自吹自擂,说我们文化有多少多少先进,也不要妄自菲薄,把我们自己的文化说得一无是处,一定要实事求是。林应之建设阳城的故事之所以值得我们今天提起,是因为起点好,尊师重教,把子孙教育好,去建设阳城,为南洋平原进一步开发,做出贡献。林应之是这样,其他人也是这样,大家都为自己的家乡做出贡献,莆田南北洋平原的新气象也就不断出现了。否则,要是什么文化档次都没有,那么,莆田木兰陂建成了也无济于事。 例如,从1800年起,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拼命向我国倾销鸦片,干的是谋财害命的事。即使这些国家那时“船坚炮利”,一时搞得中国十分被动,但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就注定了中西百年战争(1840-1949),中国必胜,西方侵略者必败的命运。在中国历史上,谋财害命,那是十恶不赦之徒干的事。他们都失败了,英国人却要重蹈历史覆辙,焉有不失败的?! 所以,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必然也会是这样的。这是因为莆田的开发史还没有写完,在今天,境内面积巨大的荒山野岭有待人们去绘制最新最美的画卷,去创建最新最美的城市!而且有了创建南北洋城市的丰富历史经验,创建兴化山城也就不那么困难了。 在历史上,莆田人无往不胜!与其在城市无所作为,还不如向林应之学习,到农村去,到山区去,去创建最新最美的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