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是一种本能,抒写母爱的文章也不计其数,而龙应台的表达,则显得与众不同。她采用书信,这方式本身在传统式微的二十一世纪就不无亲切,她以母亲的身份,直面母爱,那种现场感更是扑面而至,尤其是那些在漫长而遥远的时空发酵成焦虑不安的时候。这种感受,在我第二次细读《亲爱的安德烈》时,尤为强烈。 就像绝大多数的母亲,在孩子长成参天大树之前,假如把孩子比作成长的树苗的话,总是特别地纠结于成长的趋势和质量,他能否茁壮,能否绽放,能否硕果满枝头。那种牵挂,丝丝煎熬,便似母亲心头魂牵梦萦挥之不去的片片云彩。而龙妈妈面对的,除了普世共存很难逾越的年龄代沟外,更有中西文化巨大反差的特别之处。 作为一个学养丰厚的知识女性,她比一般的母亲更理性更清楚成长的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父母亲,对于一个二十多岁的人而言,恐怕就像一栋旧房子:你住在它里面,它为你遮风挡雨,给你温暖和安全,但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会和房子去说话,去沟通,去体贴它,讨好它。搬家具时碰破了一个墙角,你也不会去说‘对不起’。父母啊,只是你完全视若无睹的住惯了的旧房子吧。”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所无法认识到的人生真谛,但却是真真切切的现实。这本身并无是非对错,仅仅只是因为年轻,年轻不须要多愁善感。而她的儿子安德烈,从小就生长在德国,有更多的独立个性自我意识反叛精神。就如,他可以拉着提箱,头也不回地消失在机场安检后的人流中;他也可以坐在桌子的另一边,有点“冷”地看着妈妈;他还可以直言不讳地调侃“性、药、摇滚乐”的生活信条,尽管只是一种隐喻。因此龙妈妈必须走进儿子的世界,她非常迫切,非常认真。由于时差的原因,有时候的对话会熬在深更半夜。倘若没有这三年多的海上旗语,她真的很有可能就会与儿子形如陌路。 在与儿子的信件交流中,她流露得最多的便是种种的担心。母子俩多次言及诸如民主自由、公平正义等此类有关政治和社会的话题,龙妈妈除了正面客观知性的解说外,多会含蓄巧妙地引导,这些引导,足见其母爱的良苦用心。她这样告诉儿子:“我实在以你有正义感和是非的判断力为荣耀,但是我也愿你看清理想主义的本质——它是珍贵的,可也是脆弱的,容易腐蚀腐败的。很多人的正义感、同情心、改革热情或革命冲动往往来自一种浪漫情怀,但是浪漫情怀从来就不是冷酷现实的对手,往往只是蒙上一层轻雾的假的美丽和朦胧。我自然希望你的理想主义比浪漫情怀要深刻些。”一个有正义感的母亲,却又不无担心儿子一不小心就有可能反遭正义感的伤害,因此,她的鼓励是点到为止式的。她甚至不惜自曝自己的两种道德取向,去宽慰儿子对贫富不均的不安情绪。作为一个很有责任感的社会观察家,其犀利的风格并没有悉数无保留地传递给儿子。在对待“权威”的探讨中,她依旧留有余地。她告诉儿子从他上小学起,就希望他敢于为自己的价值信仰去挑战权威,但就是一直困惑于该怎样教导他既能“威武不能屈”,又能很好地保护自己免受“权威”的专制。是该抗争还是妥协?在信仰和现实之间,龙妈妈还真的没有给孩子明确的指向。睿智的母亲,居然也有“迷茫”和没有答案的问题,这实在是很耐人寻味的地方。 母爱,实乃一种全方位的呵护和全身心的投入。当儿子流露出有点反叛有点自由散漫的情绪时,龙妈妈的神经是紧绷的,母爱便显得急切而直接。她坦言,她就是担心儿子将来变成一事无成的邻居摩提和寓言故事中“蟋蟀”。因此,她也就不怕讨嫌地多次言及关于自由、玩、清狂和成才的理解,哪怕显得有些苦口婆心。人生在世,没有人不追求快乐,尤其是青春年少的人们。那么,快乐到底是什么呢?没错,少年时代无忧无虑无猜忌的同伴深情是快乐,然而,快乐也是要成长的。现代生活构架里成人世界的快乐,应该少不了成就感和尊严。成就感源于你心目中有意义的工作,尊严源之于你的工作不绑架你的生活。此种境界的快乐,虽然不是指职业的贵贱,金钱的多少,地位的高低,但是,仍然还是需要前提的,那就是你得有选择自由自在的这种能力和权利。面对已经全球化的就业压力,龙妈妈打心底里是强烈愿望自己的儿子,少小努力用功求学,将来,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读《亲爱的安德烈》一书,已不像《孩子你慢慢来》那样轻松甜蜜,更多的是深刻甚至凝重。儿子的成长与母亲拉开了距离,他的王国渐次独立。他有他的想法,他的做派,他的准则,母亲只能远远的注目、关切,为他的成熟,他的快乐,也为他的烦心,他的挫折,以及他的健康,他的将来。小时候的安德烈更多的是让母亲劳力,长大后的他更多的是要让龙妈妈劳心费神,儿子永远是母亲心头无法割舍的一块肉。也因此,龙妈妈才会发出撼人心魂的有点自责的肺腑之言——“安德烈,青年的成长是件不容易的事,大家都知道;但是,要抱着你、奶着你、护着你长大的母亲学会‘放手’,把你当某个程度的‘别人’,可也他妈的不容易啊。” 这,或许是中国母亲无法超越的一种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