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莆仙方言俗语里,大多出现涉及家庭及亲属关系之类的称呼。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家庭之间、亲属之间直至延伸开来的寓意非常丰富,其中有不少依然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但不乏有封建社会遗留的糟粕,务必批判地继承。 △ 阿伯吃软 :调侃办理(或处理或完成某件事情,没那么容易(反语)。 △ 面前喊阿婶,背后榔(敲打)“后枕”(后脑勺):比喻面前一套,背后一套。 △ 媒人赔“亩”(方言音:妻子):比喻充当某种媒介反而倒赔。 △ 脚“嘣嘣”(方言象声词,摆来摆去),吃老公:通常指女人专靠丈夫吃饭,过休闲日子。 △ 媳妇gǎo(方言音,有本事),油gǎolǎo(象声词,油下锅的声音):有“巧媳妇难煮无米粥”之意。 △ 媳妇不中“轴高”(婆婆)意,做死也无用:比喻办事不合别人或上司旨意,辛苦也白搭。 △ 一个坏媳妇,二个坏“轴高”(方言音:婆婆):常用于婆媳之间的关系,如果说和第二个媳妇关系也不好,那就得从婆婆身上找原因了。 △ 灶下看老婆:比喻见识少,眼光短浅。 △ 逗金金不会笑,逗银银不会跳,逗儿好“踏条”(玩):民谣。指逗自己的子女好玩(通常指婴儿。说明子女才是真正的财富,胜过金银财宝)。 △ 有后娘必有后父:旧时指父亲往往听后妈的话,子女有照顾不周或受欺凌之举。 △ 有其父必有其子:父子传承(有遗传因素。但主要靠后天子女的自身奋斗)。 △ 宠儿不孝,宠狗(或猪)爬上灶:意指养儿过分溺爱怂恿的后果。 △ 舅舅打外甥,会哭不能chen(方言音,呻吟):说明旧时舅舅与外甥之间森严的等级关系。 △ “轴高”(婆婆)“gǎo”(方言音,指经常)呼(叫骂),媳妇皮厚:媳妇面对“婆婆妈妈”的婆婆惯了,习以为常,脸皮则厚。 △ “楼下”(方言:老爸)使唤儿子,儿子使唤孙子:指层层下旨,大家都懒得做。 △ 亲家母无话讲松柏累:说明一群(大多指女人)漫无边际的对话。 △ 家庭不和厝边(邻居)欺,厝边不和乡里欺:强调家庭和邻里团结的重要。 △ 孙孙孙,隔一墩:指隔代之间相对而言有偏于疏远的意思。 △ 小时奶(妈妈)亲,大了“亩”(方言音:妻子)亲:婴儿时期妈妈亲,长大了老婆亲。有长大后忘记母亲哺育之恩之意。 △ 子不教,父之过:没有好好教育子女,是父亲的责任(现指第一监护人对其子女负有教育培养的责任)。 △ 阿姑阿姨“亲条条”(方言:亲密),一碗“点心”无处“聊”(拿,取):讥讽姑姨招待欠热情,“小气”。 △ 公背婆:比喻背人的动作,有迟钝之嫌。 △ 没父母兄为长:失去父母则大哥则为监护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