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织女的故事,是我国最着名的民间传说之一,他们一年一度的七夕相会,也逐渐演绎成为中国的“情人节”。历代文人墨客竞相“折腰”,留下了大量传颂千古的诗词佳作。 汉代《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是迄今看到最早一首描写牛郎织女爱情故事的古诗:“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目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此诗视角在天上,视点却在地下,是以第三者的眼睛观察他们夫妇的离别之苦。一对饱含离愁的牛郎织女形象跃然纸上,意蕴深沉,风格浑成,是极其难得的佳作。 “九江逢七夕,初弦值早秋。天河来映水,织女欲攀舟。”这是南朝庾肩吾《奉使江州舟中七夕诗》。九江,就是当今的浙江省九江市。诗中写道:恰逢七夕之时,时令已到早秋了,天河水满了,映照着织女的思夫之情。如果有船只而过,她一定会攀登上去。表达了诗人对牛郎织女的爱情产生了敬意之情。 隋人王 描写织女的心情惟妙惟肖,在他的《七夕诗》中写道:“终年恒弄杼,今夕始停梭。却镜看斜月,移车渡浅河。”他把织女的缅怀之情,一举一动描绘的入木三分。 有关七夕的诗,在唐代也多有描述。最知名的当属白居易的《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写的是唐明皇和杨玉环选择在七月初七晚上对月盟誓,帝王之家也在过七夕,由此可见古人对七夕节的重视。而在施肩吾的《幼女词》中,描述的则是六岁的小女儿过七夕节的情景:“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此词勾画出小女孩天真烂漫,妙趣横生,也描绘出普通大众过七夕的情景。而杜牧的《秋夕》,记录了七夕之夜唐人过节的习俗,很有些风俗画的意境:“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河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宋秦少游的词《鹊桥仙》,堪称七夕诗词的绝唱之作。尤其是词的最后两句,道出了“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爱情真谛。这字字珠玑、落地有声的警策之语,正是这首词流传久远,历久而不衰的关键所在。 清代文坛巨匠姚燮,诗词文无所不能。他在《韩庄闸舟中七夕》中写道:“木兰桨子藕花乡,唱罢厅红晚气凉。烟外柳丝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黄。”这首诗,把在韩庄闸所见之美与七夕美好的民间传说结合起来,既描写了微山湖之美,又切合融入了牛郎织女的爱情神话,使诗味更浓,为后人津津乐道。 七夕,也常流入现代文人的笔端。郭沫若写的一首《天上的街市》,表现了革命诗人的浪漫情怀: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不甚宽广。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情爱不老,七夕不会老,将会一直为文人墨客吟唱抒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