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读书
中国作家再获“雨果奖”背后的文化自信
【发布日期:2016-08-25】 【来源:】 【阅读:次】【作者:苑广阔】
有科幻界诺奖之称的2016年科幻界“雨果奖”21日公布结果。中国科幻女作家郝景芳凭借《北京折叠》(Folding Beijing)获得第74届雨果奖最佳中短篇小说奖。这是继2015年刘慈欣《三体》获奖之后,中国作家再一次摘得雨果奖。(8月22日《成都日报》)
  最近两天,对中国文学界而言可谓是双喜临门,先是曹文轩于8月20日下午,代表中国作家第一次站上世界儿童文学的最高领奖台,领取了素有“小诺贝尔文学奖”之称的“国际安徒生奖”。而8月21日,有科幻界诺贝尔奖之称的2016年“雨果奖”公布评选结果,中国科幻女作家郝景芳凭借《北京折叠》获得第74界雨果奖最佳中短篇小说奖。
  先是“小诺贝尔奖”,后是“科幻诺贝尔奖”,都足以证明这两个文学奖项分量之重。尤其是对于科幻女作家郝景芳所获得的雨果奖来说,更是具有不同一般的意义,因为2015年的雨果奖,同样被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凭借一部长篇科幻着作《三体》而获得。一个国家的两名作家,连续两年荣获世界科幻文学的最高奖项,这确实很是难得,也证明了国内科幻文学目前所具备的超强实力,以及当下国内科幻文学的繁荣昌盛。
  然而,笔者更愿意从文化自信的角度来看待这起文学大事件。想必很多70后,80后的人都有这样的一种印象,那就是自己小时候读过的一些科幻文学、童话故事,即便作者是中国人,但是书中主人公的名字,却几乎都是“外国化”。反过来说,如果真有某部科幻作品中的主人公用了中国人的名字,反而让人觉得有种不习惯。为什么会这样?说到底就是因为当时绝大多数优秀、经典的科幻作品、童话作品,都是外国人创作的,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垄断,迫使我们自己的作家为了让自己的科幻作品更像科幻作品,就只能遵循别人的规则和体系。
  站在国外创作者的角度,这是一种文化垄断,但是站在国内创作者的角度,这就是一种文化自卑,是一种文化不自信的表现。但是现在,这种情况已经不复存在,比如刘慈欣的《三体》中,主人公的名字叫叶文洁、汪淼、史强、丁仪等等完全中国化的名字;郝景芳的《北京折叠》的主人公直接就叫“老刀”。看上去作品主人公名字的中国化很平常,但背后体现出的实际上是一种文化自信,是开始构建属于自己的科幻文学体系的象征。
  我们相信未来不管是在科幻文学界还是儿童文学界,都会有更好的作家和更好的作品出现,但值得警惕的,是影视产业对文学的侵蚀与破坏。现在很多影视公司急于“变现”,在根本不具备改编和拍摄条件的情况下,也重金买断优秀科幻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权,结果制作出来的东西让“原着粉”大失所望。目前正在拍摄的《三体》,正陷入这样的一种困境,这无疑是值得作者、整个文学和影视行业所在关注的。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焦点图片
  • 市总工会助力木兰溪生态文明发展项目入选全国工会重点工作创新案例
  • 湄洲岛生态低碳发展案例再次亮相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 大爱和平 文明互鉴 第九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在湄洲岛举行
  • 灵华线羊角寨隧道上演“紧急救援”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