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尘路》一书,是近期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作者是现任的莆田市方志委主任傅庆定。我真正认识他,是在退休之后参加地方政府的志鉴编纂才开始的。近年来,我常在各类报刊杂志上拜读他的文章,翔实真切,生动感人,幽默风趣。如《走进吐鲁番》《消失的溪滩石头》《站长阿标》和《朋友的豪华大巴》等篇。悦读《沧桑尘路》一书,我又发现书中有不少写景描物的文章或片段,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详略得当,富有新意。 作者笔下的景物,近的是自己的家乡仙游,任职过的盖尾镇、郊尾镇和书峰乡,还有现在工作所在地周边的莆田市机关大院、市政广场、市区街城等;远的有新疆吐鲁番、西藏林芝;更远的有越南河内、德国柏林。这些地方的人文景观、风土民俗,尽在他的笔端下流光溢彩,或予描述,或予歌颂,或予品点,赋予独到的观察视角和生活哲理。 由于长时间从事执教的工作生涯,我历来兴趣于景物方面的描写,许多语文教材里的景物描写,至今还能倒背如流。至于课外书本里的景物描写好词佳句,学生时代,我舍得花时间费工夫,摘录在本子中反复阅读,以备写作时参考。 《沧桑尘路》一书,更有不少景物描述的生花妙笔,值得我的认真鉴赏和细心品味。 首先来欣赏开篇处女作《落日的启示》里的精彩片段: “站在溪滩上目不转睛地眺望西边那一轮殷红的夕阳,渐渐地从校园里那几排翠绿繁茂的桉树林后面沉落、消失。蓦然回首,浮在东山顶上一轮圆圆的月亮映入眼帘。每天清晨的旭日不也是从这里冉冉升起?日头只有一个,早晨的太阳就是傍晚的落日,今晚的落日就是明天的太阳,没有朝阳就没有落日,同样没有落日就不存在朝阳。” 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和由此及彼的联想,将故乡的夕阳、桉树林、月亮描绘得活灵活现,入情入理,亲切自然。通常,我们描写日月星辰,仅限于表述时间,渲染特定的环境气氛,而作者这里的日月却赋予新意:天地万物之间的关联与转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显然,这仅是笔者在欣赏沧桑路上之余的肤浅感悟,类似具有更深层次启迪意境的哲理,在书中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作者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在山区工作,对山乡面貌的发展变化,对山乡百姓的不舍情结,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推进,大都体现在有“山”字标题的文章中,例如《山村纪行》《山路弯弯》《山上看雾》《火山之惑》《爬山也休闲》等篇中。这些文章将山村的景物描绘得绚丽斑斓,多彩多姿,令人神往。这些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几乎都是景物描绘的妙言佳句。作者从事志鉴编纂工作,和志书要求一样,在文字推敲上狠下功夫,惜墨如金,言简意赅。且看《山村纪行》,文章开头描述了山地庄稼、山野花草以及山涧流水和鸟鸣虫声,再和远眺城镇高楼林立的情景对比,凸显城乡之间的现实差距。书峰素有“枇杷之乡”美誉,这个名牌是作者当年辛勤耕耘发力取得的丰硕成果。在深入基层,通过与一位耳聋果农的零距离接触中,体现出一个公仆引领百姓脱贫致富的决心与情怀。文章结尾又描绘了“太阳偏西”,“错落有致的梯层上”,“嫁接改造过的枇杷树枝壮叶茂,在晚风吹拂中轻轻地抖动”,表达一个乡镇领导干部看到丰收后的喜悦心情。情景交融,凸显干部与群众的心心相印。在《枇杷飘香的季节》《夜听涧流声》中,这种手法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 人们生长在大自然中,大自然的花草树木、日月星辰和风霜雷电等,帮助或制约了人类的生存活动。人们都在特定环境里生产生活,不同的环境决定着人类的吉凶祸福。就在“八月的天气非同寻常,天上骄阳似火,地上热气如蒸”的《吴祠岭降坡》中,作者担任“郊尾路段拆迁改造总指挥”,发生了大型客车爆胎引起飞片伤人的突发事故,充分表现了作者关心人民群众疾苦,时刻将人民群众利益放在心上的高贵品质。我不禁想起清朝郑板桥有首流传至今的诗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当今,是否将群众的冷暖疾苦放在心上,仍是检验一个从政干部的试金石。 大自然的一枝一叶总是牵动着一个真正思民、为民、惠民的公仆心怀。作者立足山区,放眼社会,曾对山区的脱贫致富提出了众多富有操作性的方案,得到了山乡干部群众的一致赞成和拥护。在《枫林中的那道山路》里,作者用了“秋高气爽”“呼啸西风”“淡淡斜阳”和“高低起伏”等许多辞藻,生动描绘了山区秋晚的景色,蕴含着对百姓致富路上艰难跋涉的惶惶担忧,同时又深刻表达了乡村干部们极力引导百姓脱贫致富的决心与勇气。假日返乡,作者《再到桥头看波光》,注目“夕阳西下溪水东去。桥头波光今又是,城区换了新颜”,抒发了“每一座大桥的落伍,都标志着一个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跃上了新的台阶!”的激情。特别是句子后配上准确凝重的感叹号,无疑反映了作者讴歌家乡、歌颂改革开放的壮志豪情。 有资料显示,景物描写包括自然风景、社会风景和场面描写。依我之见,景物描写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天造地设;一种是人类改天换地后的壮丽图景及其活动过程。文章并非为写景而写景,而是通过写景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渲染气氛和烘托心情,推动情节发展,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抒发作者的某种情怀。 《沧桑尘路》里,随处可见的是作者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进一步将景物描写艺术化、形象化,让文章更具文采和魅力。在《再见了,市机关大院》里,作者介绍原有的“市政府办公大楼与莆田市同龄,算是机关大院最年轻的楼房。”描述了初春雨夜机关大院的情景,联想到迁址后机关大院必将在旧城改造中“悄然消失”。这给作者带来了深沉的启迪:“民心的向背,人言的毁誉,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任何一厢情愿的解释都是徒劳无益的。见仁见智,任由世人及后人评说。”耐人寻味,读了让人回味无穷。我也曾因公事出入莆田市新旧机关大院,读之不能不引起共鸣。再如“黄昏的步履已逼近尾声”,将录像厅说成是“电影院的小胞弟”等,均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 景物描写总是与作者的当时心情密切相关。心情惬意舒畅时“山也笑来水也乐”;古诗里,“春风得意马蹄疾”“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心情郁闷烦恼或失意落魄时,则是到处黯然失色,“晚日寒鸦一片愁”“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然而,作者在那年除夕突然发病时“劫后余生的心情非同寻常。”“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会以更加坚强执着的毅力来面对人在旅途中的风霜雪雨”。表现了一个历经沧桑的硬汉对生命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峥嵘岁月的乐观精神。 《沧桑尘路》一书,有好多值得我们探索并鉴赏的亮点,本文仅浅析作者借助对景对物的精心描述,抒发爱乡、爱国、爱社会的思想感情。作者赞美这块贫瘠而又充满神奇色彩的黄土地,实则赞美生长并美化这块黄土地上的劳动人民。风雨之后见彩虹,“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当今建设幸福家园、实现中华民族梦的进军声中,一幅多彩多姿的幸福家园必将在莆阳大地上展现,每个文艺工作者将会借此机遇大手笔地予以浓墨重彩。 《沧桑尘路》一书,其中多半描写的是农村山区的景物,接地气合民心,自成一体。我想,这与作者长期从事基层工作、深入基层、服务群众的亲身经历密不可分。当然,文集中还有诸多感人肺腑催人奋进的好词好句,也有许多悦目赏心令人陶醉的段落,这都有待读者自己去领略品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