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五日岁”(正月初五),一年一度的元宵节迎着春风,迈着轻盈的步伐向我们走来了。“东风夜放花千树,宝马雕车香满路。” 元宵闹春已被人们称为普天同庆的狂欢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元夜”、“上元节”。传说汉高祖刘邦死后,大权落在吕后手里,朝中因此形成了“拥刘护吕”两派,明争暗斗,闹得不休。吕后死后,周勃、陈平等朝中重臣谋划清除吕氏党羽,拥戴刘恒为帝(汉文帝)。举事戡乱那天,正值正月十五晚上。汉文帝登基后,为庆祝正月十五戡平诸吕之乱,每年逢此夜,必微服出宫,与民同乐,并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从此每年正月十五这一天,就成为普天同庆的元宵节。 汉武帝时,把“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将元宵列为重大节日。隋、唐、宋朝更是盛极一时。《隋书·音乐志》曰:“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 到明清时期又加入了百戏等内容。 在历史的长河中,元宵节的节俗活动随着历史变迁,地域不同而延长、扩展,不断注入时代和地域元素,形成具有浓厚时代和地域特色的元宵节俗文化。 “最爱春当浮合月,好将福夜殿元宵。”莆田的元宵节,与全国各地不太相同,有着浓厚的地域特色。它不集中在正月十五同一天,而是从正月初六开始一直到正月二十九文峰宫“尾暝灯”。各村、里社、宫庙都在不同的日子闹元宵,其间二十多天,天天有人闹元宵,村村轮流闹元宵,使整个正月天天热热闹闹,处处喜气连连。元宵闹春花样繁多,精彩绝伦,热闹非凡。从城区街巷到农家小院,家家户户张灯结彩,高烧红烛映长天,低点花炮震大地。“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呜炮放铳,锣鼓喧天。大游灯,跳棕骄,划旱船,踩高跷,弄龙,弄狮,行傩巡游,跨马妆架……。文峰宫烛山,枫亭游灯,七步扔铁球,霞皋板椅龙灯,壶公山名山宫“摆普萨”等更是吸引了四邻八乡、城涵各地的人们前往观看。近年枫亭游灯,沟边九鲤舞,后洋十番等还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古时闹元宵寓有驱邪祈福的含意,所以行傩巡游便成为莆田城乡闹元宵的一项主要民俗活动。行傩巡游就是把宫庙的神像抬出来绕村巡游,驱邪祈福,保境安康。有的是一个村、一个社庙单独轮流行傩,有的是几个村联合行傩。如壶公山名山宫黄帅爷行傩巡游,规模之大,涵盖范围之广,堪称典型。黄帅爷是南宋大将军黄孔应的俗称,江西吉水县人氏,南宋都统大元帅。都城被元兵攻破后,他带着三十六营兵马随皇帝赵 南下,由于殿后抗敌,与护送皇帝的陆秀夫等人失去联系。当他听到陆秀夫与皇帝赵 在崖山殉难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在壶公山投井坐化。妈祖念他忠贞爱国,经点化引度,封他为名山宫总管,镇殿大将军。而他麾下的三十六营士兵,看着主帅忠贞殉国,也就在壶公山周围隐姓埋名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了莆田界外有名的三十六乡。所以名山宫行傩巡游要绕境三十六乡。后来由于路线太长,就改成靠近名山宫的上十八乡轮流行傩。地域跨新度、笏石、灵川三个乡镇。当神像进入每个村的祠堂或宫社驻驿时,都要举行一个黄帅爷升堂仪式,还有武将兵马操练仪式。俗称“摆菩萨。”每年行傩巡游抬着三尊文身,三尊武将,加上仪仗队、妆驾、彩旗队、 鼓队、跨马、扫街、熏炉队、八班、转灯、凉伞、伴驾…….。巡游队伍能延续几里长。盛况空前,非常壮观。 元宵行傩巡游又衍生出另一莆田民俗——元宵“做头”, 又称“福首”, 俗称“捧手炉”。 每年轮值福首一般是按辈份生肖排班轮值产生,也有按辈份生肖在社庙抽签、“卜杯” 产生。轮值福首要在自家厅堂设筵接驾,俗称“接菩萨”。 还要大摆宴席宴请乡老、亲戚、朋友。亲戚朋友要挑盘担、花篮、“金花、”红布贺喜。一家殊荣,全房喜庆。 “满街珠翠游春女,沸地笙歌赛社神。”整个正月,农村人蜂拥进城狂灯市,猜灯谜,看热闹;而城里人又直奔乡下看游灯,走亲戚,贺福首,吃福饭。进进出出,出出进进,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到处是灯的海洋,喜炮声声,锣鼓喧天,莆田大地处处洋溢着升平欢乐的节日气氛。 “灯火家家有,笙歌处处楼。”元宵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古往今来,元宵闹春不仅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而且留下诸多历史名人的逸闻趣事。 传说有一年元宵节,乾隆皇帝带着一群文武大臣,兴致勃勃去观看灯会。左看各种灯笼五颜六色,美不胜收,右瞧各种灯笼别致风趣,耐人寻味。看到高兴时,乾隆皇帝让大臣们也出灯谜,让大家猜一猜。大学士纪晓岚稍思片刻便挥笔在宫灯上写下一副灯联,上联是:“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狼猫狗仿佛,既非家畜,又非野兽;”下联是:“诗不是,词不是《论语》也不是,对东西南北模糊,虽为短品,也是妙文。”乾隆皇帝看了苦思冥想,文武大臣一个个抓耳挠腮,怎么也猜不出来,最后还是纪晓岚自己揭开谜底,曰:“猜谜”。 传说明朝万历年间,有一年元宵节,省里学台来莆观灯,他想试探下莆田文献名邦的虚实,便在宫灯上写上一句上联:“普天同庆,庆得自然,庆庆庆,当庆庆,当庆当庆当当庆;”结果把许多文人都难住了,正好这时小五哥狂灯市走到这里,一看围着一圈人,一群文人急得抓耳挠腮,学台大人坐在一边一脸傲气。小五哥看后,略一思索,就到旁边 鼓队借来一面铜锣,“狂!狂!狂!”敲起来,弄得学台大人一脸不高兴,马上让侍从去制止,小五哥把铜锣放下,大声脱口说出:“举国若狂,狂到极点,狂狂狂,懂狂狂,懂狂懂狂懂懂狂。”学台大人听后,马上转怒为喜,对他刮目相看。而后学台大人拿来一支腊烛点上,又挥笔写了一句上联放在腊烛边上。曰:“油醮蜡烛,烛内一心,心中有火;”小五哥看后,提来一只灯笼,把蜡烛往灯笼里一插,提着灯笼转身就走,并大声朗诵出下联;“纸糊灯笼,笼边有眼,眼里无珠。”一下把学台震住了,让学台不得不为莆田文献名邦人才辈出所折服。 元宵闹春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性活动,更是深厚民俗文化的展示,它承载着诸多的历史文化信息,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节日民俗文化,代代相承,源远流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