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高考又要来临了。从古到今,“高考”舞弊屡禁不止,历朝历代都有人冒着丢乌纱帽,甚至掉脑袋的危险去以身试法。这在清朝更为明显,并创下几个之最。 鲁迅的爷爷周福清在光绪年间的浙江乡试舞弊案中让人众所周知。虽然周福清因为“关节未成,脏未与人”以及“投案自首”,幸免于难,只落个“斩监候,秋后处决”的死缓之刑,但鲁迅父亲周吉用从此被剥夺了应试权利,最后忧郁而死,家道破落。 我说周福清是幸运的,古代的“死缓”与现在的“死缓”不同,现在的“死缓”一般不会执行,而古代的“死缓”秋后必须执行。周福清能让光绪在秋后改变主意,不能说不是他的造化,这起“高考”舞弊未遂案,也算创下了历史之最。纵观清朝的“高考”舞弊案,没有几个不是立即杀头的。 顺治十四年(1657年)丁酉乡试,顺天、江南两起“高考”舞弊案,涉案考官、举人多被处死或流放,家产予以籍没。其中前一案大理左右评事李振邺和张我朴、国子博士蔡元曦、吏科给事中陆贻吉以及涉案的进士举人等7人被斩首,父母、兄弟、妻子俱流徙尚阳堡,家产入官;后一案斩了主考方猷、钱开宗,其他十八房官除卢铸鼎已经死亡外,另外17人诸如叶楚槐、周霖等全部处以绞刑。法律可谓严矣。 咸丰八年(1858年)九月,在顺天(北京)乡试中,因戏子平龄“朱墨不符”中了第7名而引发的“高考”舞弊案,共有91人受到处罚,其中5人处斩,3人充军。牵涉之广,绝无仅有;官职之大,也是历史之最。于菜市口开刀问斩的主考官柏 是清朝一品大员、军机大臣、内阁大学士,位居宰相,官至人臣极鼎。但按照清朝的法律,咸丰也只能挥泪斩柏 。 所谓“朱墨不符”,就是明清两代科举考试时的两套卷子,一套是考生本人在场内用墨笔缮写的答卷。为了防止考官认识考生的笔迹徇私作弊,再由誊录人用朱笔将应试人的原卷誊抄一遍交给考官批阅。用心可谓良苦。为平龄作弊的当事人就是在这个环节上做了手脚,以致把主考官 牵连进去,丢了性命。 还有一件也是创下历史之最的“高考”舞弊案,被杀的主考官俞鸿图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被腰斩的人。 清朝雍正年间,俞鸿图担任湖北乡试主考官。按规定主考官是不准带家属的,但死了老婆的俞鸿图刚娶的年轻媳妇林氏水性杨花,施展媚术留在俞鸿图身边。俞鸿图有天酒醉在林氏面前泄题,中了林氏的圈套,泄露的考题被林氏和情夫高价售出,事情败露,雍正皇帝闻之勃然大怒,下令将俞鸿图就地腰斩,以正视听。 事后雍正听说俞鸿图腰斩时的惨状,目不忍睹,动了恻隐之心,决定“由今始,废除腰斩刑”。俞鸿图拿生命废除了从春秋时代开始一直实行到雍正年间的腰斩酷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