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福建师大美术系博导、省美协主席翁振新教授赠给我一幅《东坡玩砚》国画写意小品,一直挂在我书斋里,激励我勤于笔耕,鞭策我守望古典,攫取艺术桂冠。多少年来,由于主观努力所囿,或者是学力不足,想到翁教授赐予此画作的初衷及期望,让我汗颜 ,不敢向他披露创作业绩。猴年阳春三月,暖风习习,春意盎然,细雨霏霏,自然中是雾是露迷漫着案前的玻璃窗,然而,撩拨着我心弦,催促我走到书柜前抽出翁振新教授的画册,《中国友联画院美术书法精品汇编·国画翁振新》,翻开欣赏,心中一股痴情油然而生,眼睛被那一幅幅充满人间温情、柔情、衷情……吸引住了,倏然如醉如痴。画册里往往一幅间题写一首诗,读之更是令人陶醉、迷惘,并渐入佳境,沉浸在那浓郁的笔墨里,意蕴深厚的美学世界里。 说实在的,我提笔评述着名教授的画作艺术,隐约间有一种战战兢兢的心理作嵬,然思前想后,还是放胆杜撰阐述自己对翁教授艺术创作的粗浅看法与解读,尤其对画外方面的诠释。写出来后,可能是孤芳自赏,权当“一家之言”,便一挥而就。这是一部翁教授的学术研究与艺术创作的心得结晶,他在万象六合的芸芸众生中遴选出闽南女性特有丰姿,在反复尝试、验证的切磋过程中,以全方位理性的眼光去透视闽南女的千姿百态。在几经揣摩及探索其个中的潜藏美境,始终秉持博爱的情怀去美写闽南女的纯朴、自然、大方的朴素美。那瀚浩的大海孕育出了这般美丽的闽南女,好像不写她们与海的“情”,缺少了什么。画家通过仔细的观察、思考及联想、想象,有了画家的丰富的创作经验和对闽南女的一片情感之心灵感触,内心喷射《挥不去的惠安女审美情结》的创作体会。他并非直接描绘惠安女的形象,更是在立体化的外貌中,透出外部窥见出其内部的丰富世界。同时还将惠安女与大海的浪、涛、潮糅合在一块儿,又将海岸的礁石、渔船、石厝、渔网……还有风、雨的融合,每每构成一幅幅满足读者欣赏的完整的佳作。那五彩斑斓、形象生动活泼的画作,教人思忖不已,翩翩联想。欣赏之余,倍觉画中有诗,作品更臻恢宏意境,艺术元素及创作语言丰富多彩。 当代大学者许嘉璐在序中对绘画的观点作了精湛的阐释,“……当其临纸执颖,已忘我之为我,物之为物矣,胸中块垒一泻而不可遏 ”。是的,作者的创作选择总是有他的一股浓浓的文化情结和一种浓浓的人文关怀。翁教授说,“艺术创作应当是对美的搜寻和发现,对生活与时代、历史与现实的形象化的艺术记录。”因为他本是出生于海滨,一个海的儿子,在诸多亮丽的八闽风情因素当中,偏爱了惠安女的服饰——一种释不开的民族“秘密”,“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衫、浪费裤”。就这么简单素朴的几个“看点”,用他娴熟而飘逸的笔墨去描绘,淋漓尽致,用丰盈的艺术语言去抹墨勾线,再涂上五颜六色,使作品更有神采风韵。诚然,他不甘愿把单一的惠安女放在海边,还得有自然美丽的春夏秋冬季节作背景烘托。那自然中的风雨,抑或与海相伴的种种景物,从而创作出了《永远的歌谣》《望断碧云无际》《渔工曲》《大海·温情》等。富有人情味,意蕴深远,甚或潜藏在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之背后的各种特殊手法,使用隐喻、借喻,甚而博喻或象征、寓意的综合性艺术之效果。画家的眼睛不光盯在惠安女的外貌英姿、动作或感人、神态的美艳,而且是挖掘她们博大的精神世界——拥有勤劳、智慧,富有强烈毅力的女性坚韧不屈的魂魄,一种让人无法想象的精神力量,敢于同天斗与地斗的可贵的拼搏精神。成功地概括出惠安女的顽强和韧性。例如《磐石无语》作品,她们肩并肩,手挽手,擎起巨大笨重的岩石,一步一挨地迈向前方,踏上台阶,磊起了一座如城堡那般的高墙,鲜明地表达出惠安女的团结奋斗、无所畏惧的精神风貌。她们敢于《穿越》澎湃汹涌的海涛,逍遥自在地乐意《嫁给大海的女人》,直至《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一幅幅动人心魄的画面,一幅幅倒海翻江、勃然奋励的瞬间,震撼人心。多少年来形成《惠风》,《海峡风》,代代传承……面对瀚浩的大海,她们坚强不屈,因为她们是海的儿女,《大海的深情》滋养她们长大。阵阵的海风,呼啸的飓风,那是《涛声》一曲,奏出悦耳动听的《渔歌》……所以,她们总以为海是柔软的,海是温情的,海是她们的家、海是她们的希望、海是她们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她们日日夜夜《守候》在海边,以海为家,以海作伴,亲密无间。海是她们快乐的《家园》,幸福的家园。 正由于作者对海有深厚的感情,因此才有如许浓墨重彩描写海的无限风景、无尽的境域,尤其是由海再延伸或想象到诸多海的内涵与外延的拓展写真。其实这是画家创作思维的不断发展、艺术灵感的不时凸显之使然。画册无疑是一部惠安女的生活写照,大海与女性的人文关怀的速写,同时又是画家笔下艺术形象的任意升华,并且有效地将美术与文学、伦理,历史与文化碎片的成功合拍,甚至继续延伸至影视、音乐、舞蹈等方面的创作注脚之缩影,又可提供给文学家进行二度文学创作。我想,这才是翁振新教授对惠安女系列创作的全部文化价值与艺术意义。每一幅作品既有形象生动的笔墨突显,又有极其丰富的留给读者想象或联想、比拟的空间,其举手投足让人浮想联翩,色授魂与,画里无声而胜有声,人物神态情愫,同挑眉语,魂牵梦萦,含情脉脉。不难想象,作品中人物在此岸思念彼岸骨肉同胞,期盼早日回归团圆,斯乃恐怕作者创作的另一意图所在。尽管翁振新教授不懈的笔歌墨舞,笔走龙蛇,任意挥洒,仍然“继承而不守窠臼,创新而不离其本”。遵循中国画理法规律,成功地从感性又达到理性的演绎,这些乃是笔者阅读翁教授作品的点滴理解。 诚然,翁振新教授的作品一年一个面貌,常年常新,不断攀登艺术高峰。这与他的名字“振新”,名副其实,妙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