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克庄(1187-1269年),是南宋著名诗人、词人、诗论家。字潜夫,号后村,福建莆田县人。有《后村先生大全集》。他有一首诗,写的是唐代莆田的水利工程——塘。 诗的题目为《撷阳塘》,内容如下。 塘水年时似练湖,春来亦已化平芜。农官久废存遗址,樵子公行作坦途。苇折鹭藏身不得,萍干鱼以沫相濡。桔槔伊轧声如泣,借问龙公睡稳无。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其中湖、途、无在《广韵》属模韵,芜、濡属虞韵,虞模通押。第五、六句(颈联)打破了七言句式前四后三的常格,变成前二后五。 撷(xié)有两个意思:1.摘下,取下。2.用衣襟兜东西。撷阳意为采集阳光。年时谓往年。练湖是晋永兴年间(304——306年)修建的人工湖泊,位于今江苏丹阳县城西北,面临江南运河。在历史上具有调蓄山洪、灌溉、济运等作用。农官是古代主管农事的官,在诗中指管理撷阳塘的机关。以沫相濡,原指鱼在泉水干涸后用唾沫互相湿润。桔槔(jiégāo)是一种原始的汲水工具,利用杠杆原理汲水,可以省力。把水桶放入水中打满水以后,由于杠杆末端重物的重力作用,能轻易把水提拉到需要的地方。伊轧是象声词。龙公即龙王。 诗描述了遭受严重春旱的撷阳塘。大意是:往年蓄满水用于灌溉的大水塘,春季以来已经干涸并长满杂草。塘边的管理机关荒废很久了,只留下遗址。塘底也被砍柴的人毫无顾忌地走成了坦途。芦苇折断了白鹭无法藏身,塘水干了鱼儿只靠一点点水活命。汲水的桔槔咿呀呀地响着。诗人大声责问龙王,干旱成这个样子,你还睡得稳当吗? 塘是古代莆田先民开挖的用于蓄水灌溉的大水塘。唐贞观年间就挖了五个,现存的只有国清塘,又名“土海”,早已废弃不用。《新唐书》志第三十一地理五说:“莆田,东北四十里有颉洋塘,贞观中置。”《八闽通志》称,“溉田二百顷。” 撷阳塘又名胜寿塘。据《八闽通志》,颉洋塘,“唐贞观五年置。后更名胜寿塘。”唐贞观五年是公元631年,距今已1300多年了。又据清陈池养《莆田水利志》:“胜寿寺放生池其遗址也。”胜寿寺在今江口镇厚峰村,佛日山前,附近今仍然有塘头、塘西、塘边地名,古撷阳塘当在那附近。从这些地名,可以想见古塘的大致规模。 这个大水塘的名字,很多地方都写成颉洋。颉,可能是“撷”之误。胜寿寺里至今尚存一块宋蔡襄亲笔书写的“撷塘”石刻。撷塘,当是撷阳塘的简称。阳、洋都属阳韵,在今莆田文读、白读都分别相同。如在地名中,阳城的阳,洋尾的洋,都白读,读音相同。 据历史记载,宋嘉佑年间(1056-1063),知军刘谔在萩芦溪上游莲花石下拦溪筑坝建太平陂。建成后,就把以前用于灌溉的五个塘,胜寿、西冲、大和、屯前、东塘填平,复耕为田。胜寿塘即撷阳塘,是最大的一个。 那么,既然如此,为什么刘克庄还看得到呢?原来据历史记载,宋绍定年间(1228-1233),知军曾用虎重修太平陂,陂也一度更名为曾公陂。那么撷阳塘是在曾用虎重修太平陂之后,才被填为农田的,可知此诗作于1233-1269年之间。 诗也说明了另一个问题。塘虽然可以蓄水灌溉,但是水源不足,遇上干旱就底朝天“化平芜”,发挥不了作用。后来都被另一种水利工程——陂替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