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莆田第三中学座落于莆田山区新县镇广宫宋洋山边,可算是新县、庄边、大洋、白沙四个乡镇的相对中心的位置。在当时交通普遍不便的时代,从四个乡镇的绝大部分地方来校,都有山路、大路或公路可达。 莆三中始建于民国时期。广宫后埔绅士陈亚夫先生为创办广山中学而四处奔走,不惜重金,不辞劳苦,曾率团到省城永安(抗战时期的临时省会)。获准后又多方筹资兴建广山中学。解放后,人民政府进一步扩建,学校越办越好,在全县教学质量比赛中荣获第三名,故正式定名为莆田三中。 莆三中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极具山水韵味之美。宋洋,由萩芦溪上游两支支流冲积而成的一块扇形的平原,土地肥沃,良田万顷。宋洋山边分别有黄氏、陈氏、胡氏所居住的几个自然村,人口稠密。学校就建在宋洋黄氏自然村左侧。学校左侧是一条由新县镇所在地、张洋自然村流来的溪流(湘溪),对岸是高大雄伟的夹漈山,夹漈草堂。莆田廿四景之一,就在山顶上,仿佛郑樵这位伟大的史学家就在我们的左侧山上看着我们读书呢。学校围墙大门朝西南方,大门的对面山,像一艘巨轮,也像一顶官帽,预示着从这里走出来的莘莘学子,可为官且官运亨通;或可搭乘巨轮,乘风破浪,远渡重洋,到达理想的彼岸。学校钟楼为正大门,坐东朝西,拾阶而入。正大门外,围墙内,是一个标准的田径运动场,靠围墙处种着高大粗壮的桉树,像守卫着学校安全的威武的武士,威风凛凛。大门内,一条由鹅卵石铺成的笔直小道,连接着台阶,可上教师办公楼、住宅楼。在这条鹅卵石路两侧,整整齐齐地排列着马尾松树,一棵棵树干高大挺拔,松枝低垂,随风摆动,像两列迎宾的少女们,向我们频频招手,彬彬有礼;又像手持枪戟的内卫,决不容怀不轨之心者进入校园。每当微风吹过,松枝相互碰击,就会发出细微的沙沙响声。这种声音在别处很难听到,它特别的细微,不像松涛声那么强烈,又比漏沙声响。它警示人们时光易逝,要珍惜美好时光;它们的枝条摆来荡去,警示着人们: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着、变化着的。 在马尾松外,入门右侧是一排三间教室,一个南北走向的大礼堂,礼堂的东侧是一座古老的建筑物:步云洞。步云洞供奉的是诗仙李白,这很奇怪吧?学生们个个才华横溢,文理并茂,难道多少与此有关吗?步云洞南面是食堂和一排低矮的老师宿舍及女生宿舍楼。入门左侧是个小型操场,可供寄宿生早操等使用,操场的西侧有一座两层楼,一楼为男生宿舍,二楼为图书馆、实验室。操场尽头原有一幢图书楼,不幸在文革期间毁于一场火灾。 拾石阶而上,有一条横向的直线跑道,长度约四百米以上。横过这条跑道再往上走,便是教师办公楼兼宿舍楼,楼为土木结构两层楼。楼前楼后广植树木,楼就被掩映在树林中。楼的北侧,又有一条石道,沿坡而上,石道阶梯两侧也种植着马尾松。爬上石阶尽头,便是位于山顶,一字摆开的两幢教学楼。楼前有广阔的活动场地,平坦整洁,边沿也有许多树木。在山顶,尤其是北侧教学楼的二楼走廊,可俯视整个校园和整个宋洋,视野广阔。一年三熟的绿色田野,尽收眼底。时而麦浪滚滚,碧波荡漾;时而稻花飘香,蛙声一片。近处的朗朗书声,远处的袅袅炊烟。对面的广宫宫,供奉着妈祖。广宫宫的靠山,即是后埔山,像一只雄凤,学校后山像一只雌凤。宫正前方又有一条溪流横水过堂,此地便是当地流传已久的“双凤朝阳、双溪汇流”之圣地。 学校后山这条山脉,自永泰县起,经福清市,到大洋乡入莆田境,再到新县中心处,绵亘数百公里,蜿蜒起伏,越洋过峡,奔腾来此结穴,据当地地理名师考察,它自始至终,无一断痕,极具活力,实属罕见。三中后山有一似官帽的巨石,昭示着三中一带会出大官。实际上,当地黄、胡两氏自古人才辈出,如胡本郎、胡忠昭等人。然而,我们应该明白,是三中的教育造就了“英才辈出”。 三中,山区学校的示范校,名师荟萃,精英云集。我受各方面条件限制,仅知道“几何恩代数汉”(几何龚德恩,代数林嘉汉),化学余文龙,物理黄金水,高中数学黄群阳、语文戴金赐、体育林嘉奎等名师。他们不仅学识渊博,教学生动,而且为人谦和,爱生如子,可谓良师益友。他们治学严谨,教学有方,给我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淡泊、低调、内敛、坚守与精进!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校园里欢声笑语,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硕果累累。 在课堂上,我们常聆听老师们的谆谆教诲:宋代当地夹漈人郑樵先生在夹漈山上,父亲墓旁,搭简易草堂,守孝三年,继而边读书边创作,三十年不下山,所需之物均由书童挑上山。日间耕读,夜观天象,写就历史巨篇《通志》,与《史记》、《资治通鉴》齐名,系史学巨着“三通”之一。他还着有《夹漈遗稿》、《尔雅注》、《诗辨妄》、《六经奥论》等八十余种,其中《昆虫草木路》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专门论述植物和动物的文献。1152年,新任同安主簿朱熹上山拜见郑樵,郑樵仅用“豆腐、白盐、白姜、荞头”相待,两人谈诗论文三天三夜;朱熹的书童对此颇有微词,朱熹却说:“‘此四白’乃山珍海味齐全也。” 在课外,与老师们交谈中我们知晓,学校礼堂边的步云洞很特别。诗仙李白,号青莲居士,极具爱国爱民情怀,满腹经纶,然报国无门,故而游历中国名山大川。晚年曾到此造访,看上这“双凤朝阳,双溪汇流”之地,与广宫宫妈祖为邻,其精神长驻于此。 妈祖、李白、郑樵、陈亚夫……,这一串串熟悉的名字,他们的无私大爱、坚韧不拔的精神;山区人民的质朴、勤俭、坚毅、向上的精神;老师的淡泊、低调、内敛、坚守与精进的榜样,这一切塑造了一代又一代的三中弟子的高尚品格。这就是三中精神!这就是三中印象!这就是三中传统!原三中可以不复存在,三中也可以在他处重建,但三中精神永存,永存在三中弟子求真的过程中,永存在莆仙人民的奋斗历程中,永存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进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