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酷暑难当,除了空调间,几乎没有一处地方是凉爽的。“蝉喘雷干冰井融,些子清风有何益?”即使开了窗,那风也是若有若无、暑意熏熏的,吹得人昏昏欲睡。于是,许多人便选择用一场午睡来聊度夏日。我没有午睡的习惯,便随手拿了本书,将里面的唐诗宋词略翻了翻,忽然发现古诗里的夏日也是别有味道。 夏天来时总是轻轻悄悄的,仿佛怕惊扰了谁,待我们醒觉,它已经在我们身边多时了。“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晴与雨之间,天际偶尔会出现彩虹,那是夏天独有的味道。树上的知了,树下的黄狗,一个斗志昂扬,一个偃旗息鼓,一番对比,把暑意渲染得更加浓烈。“且喜未聋耳,年年闻此声”、“一听知何处,高树但侵云”,年年都是如此。 一说起夏天,人们最先想到的三样物事是蛙鸣、蝉噪与荷塘,这一点倒是古今偕同。从“青草池塘处处蛙”到“流响出疏桐”,再到“照水红蕖细细香”,整一个夏天,我们都在这些景致和物语里度过。夏日的蛙鸣和蝉噪极是烦人,白日里自不必多说,在人们劳作或午休的时候它们喋喋不休地聒噪了许久,到了后半夜,它们仍不肯闭嘴,叽叽喳喳、姑姑呱呱地叫个不停,有词为证:“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蛙鸣和蝉噪落入人耳中,让炎热的夏天变得愈发地热了。 夏日的荷花开起来却很美丽,且南北方各有不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说的是杭州西湖的荷花,与之相比,北方的荷花则要清瘦许多,“乱蝉衰草小池塘”,“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隐然间,地面上的热气似乎退去了一些,但似乎又没有。 古时候没有空调也没有电风扇,夏日的风又不给力,避暑自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除了帝王家,平头百姓只能因地制宜,有选择登楼的,也有选择进山的。唐代裴度有一首《夏日对雨》,诗云:“登楼逃盛夏,万象正埃尘。对面雷嗔树,当街雨趁人。檐疏蛛网重,地湿燕泥新。吟罢清风起,荷香满四邻。”若按照现在的科学常识来讲,雷雨来时躲在亭子里纳凉是很危险的,容易遭雷劈,但古人或许不知。诗人高骈则选了一个避暑的佳处,提到夏天,他的《山亭夏日》被今人引用的次数最多:“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有树荫,有池水,有微风,有花香,在此处避暑当可令人心旷神怡。不过,最洒脱不羁的还是非李白莫属,他的《夏日山中》着实有些魏晋风流的意思:“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盛夏难挡,也顾不得诗人的形象了,反正在山中,索性就无拘无束些吧。 然而不管天气再怎么炎热,有人避暑,也有人不避暑,中国自古以来便有好些惯不会享受的人。夏秋之交是丰收的季节,尤其在单季稻产生以前,炎炎夏日,麦子、稻谷熟了,农民们生怕雨季一来,粮食发霉,我们举目所见,都是烈日下他们头戴斗笠在田里“抢收”的画面,“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只有当夜幕起了,他们才坐在堂前摇着蒲扇,略得安闲。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只是风。”几只萤火虫飞过,仿佛几颗星子洒落,变成了一地的诗,随微风将诗意飘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