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豫了相当长时间,要不要写这本书的跋呢? 上周参加莆田市电视台录制谈话类节目《家贫子读书》,我对观众说:本地每年要出三十、四十本书,这些书都不能读的啊,大人翻一翻也就算了,千万不敢让小孩子读。中小学生本来负担就重,若读这些书,就没时间读好书,读经典了。经典我反对读“四书五经”所谓“国学”,就读现当代已有定评的小说,读过中国的就读外国的,把世界名著读二十到三十本,就可算是“腹有诗书气自华”了。 主持人当然不忘问我对自己作品的态度。我回答:我读书就是防止自己写的别人已写过。我要努力写出从未在书里出现的人,即使别人写过的人和事,我也得写出不一样的道理来。重复是最严重的时代病,尽管把创新的口号喊得震天价地响! 这次录像给我以思考: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不在书前书后写几句简单的自我推介,就无以把这本书与那本书区别开来——读者可没那份闲心思啊! 谢敬通老先生与我同为莆田人,还同出一个镇——埭头,但我认识他很迟。大约十年前,我从互联网上看到:有位叫谢敬通的捐资百万于埭头教育。我问这家网站的林双华(也是埭头乡亲):谢敬通何许人?他答:“退休干部。”我又问:“退休干部哪来的钱?即使是贪官,也不会把赃款捐给学校啊!”他又说:“可能是老板。”我还不信:“莆田老板的脾气:能捐出一百万,起码得十亿的身价。没听说埭头有这么个有钱的老板啊!”林双华确实回答不了这些问题。直至这次采访,我反复仔细观察谢老的言谈语态——他肯定没有十亿资产,但他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这是多少金钱堆在一起都无法形成的人生奇观。用鲁迅的话,叫“金不换”。 上海文艺出版社是文艺界具有地标意义的重镇。该社出版的舒婷《双桅船》、郭风《唱吧山溪》、贾平凹《山地笔记》和《世纪回眸·人物系列》丛书,一直珍藏在我的书柜里,成为我努力的方向。在漫漫征途精疲力竭濒临绝望之际,它们燃起了一道希望的亮光,激励我继续前行……如今,看到本书大样,它那整齐和严谨,令我肃然起敬,不愧为大社风范……为此十分感谢本书责任编辑秦静女士和该社老编辑涂石先生,后者也是莆田乡亲。 采访写作过程中,三维公司莆田分公司谢若芸夫妇,上海三维公司汪青工程师、苗广志工程师,上海莆田乡亲黄良汉先生提供了不少帮助;东方航空公司王亚平女士为我提供了1993年4月6日赴美考察遇险事件的详细材料,分别用在本书第二十章和第二十一章;上海广播电视台编导冯乔先生的文章,选用在本书第十九章。在此一并致谢。 郑祖杰同志在任莆田市教育局局长时,提议由我写这本书。我与他共事十二年,回过头来看:市文联工作成果真正经得起时间淘洗,留得下历史印痕的并不多,倒是彼此分手之后,他遽然起意促成的这本书,应当能够经得起岁月的考验。这并不意味着我的写作能力有多么高超,而是传主的品质和人格起到关键作用。感谢生活,感谢时代,感谢莆田,是这个时代的莆田人,成就了我的文学人生。我相信,祖杰肯定会为做成了这件事,还有在官场碰到我这么个人,而留下长久愉快的记忆。我亦是。 2017年6月20日于莆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