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读书,更羡慕那些满腹经纶的人,做梦都想。 也许是儿时老爸背回家的小人书中,也许是第一次领到新课本,也许是第一次借同伴的一本小说。还有,小学戴着眼镜、梳个短发的班主任杨老师,老师神采飞扬的讲课让人入迷。 上初中后,若是看见同学有本书,不论是小说,还是小人书,第一个围上去的人,一定是我。我会把家里最好吃的拿出来,换一会儿书看。 再后来,上高中,书渐渐多了起来。还是不像现在,课外书想有多少就有多少。那时刚刚恢复高考,参考书就难得有一本。父亲便去可能有书的家中,给我搜集了好多本掉了封皮的教科书。即使是那样,我也如获至宝。 没有课外书,手抄本也是好的。记得读到的第一个手抄小说是《第二次握手》,被老师发现了,写了三千字的检讨,在全校师生面前朗读。直到这本书出版了,我抢着买了一本,以后不论几次搬家,这本书一直跟着,因为它依附着那个时候的青春记忆。 实实在在地喜爱读书,所以“文革”后我们村第一个考出村的大学生就是我。即便是考上大学,能够读的书也少之又少。所以,一个梦想就是有很多的书可能随心所欲地读。 上了大学,才知道世上还有全是书的世界,那就是大学。学校的图书馆毗邻东湖,风从湖面上吹来,吹散了书香,那种惬意,可能是大学最美的时光。 宋人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此话确实夸张,却又忍俊不禁。读书的种种好处种种妙处自不言说。 总觉得钱钟书喜极书是因为他名字中带个书字,这是天意。他初到北大时,曾夸下海口说,要读尽北大图书馆的藏书,没人相信他能够做到。虽然无从考证钱老先生是不是真的读完了北大图书馆数百万册书,但至少是读了最多北大图书馆藏书的人。以至于后来有人问起某本书时,钱老能不假思索地说出有几个版本、出版年代,某个情节在多少页面。 应该说,大学四年是我读书最多的时期。不说那些如《悲惨世界》《安娜卡妮列娜》这些世界名着,“四书五经”、《红楼梦》这些中国名着,《西方哲学史》《菜根谭》这样看起来枯草无味的书,就连金庸的武侠小说也读得津津有味。 真的很想做一个饱读诗书的人。很羡慕那些讲起书来就口若悬河的人,很羡慕那些对历史清清楚楚的人。只要讲到某件事,立马想到有哪些人与此事有关。讲到某人,也立马说出这人做了哪些惊天动地的事。更是佩服那些有独立思考、从不人云亦云的人。 也许是喜欢书的味道。还是习惯于看纸质书,而不是在网络上手机上去浏览电子书。因为只有纸质的书才会发散出诱人的味道。如同人,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味道。读不同的书,也是那繁杂的味道在吸引着我。 正因为如此,我喜欢边读边思,还喜欢揣测写文的意图。作者笔下的文字,在我眼前也会生动起来,联想到那些语境,像一幕幕的活剧,在脑海里上演。当然我也读了和别人不一样的世界,一个只属于我的世界。 突然觉得,自己好长时间没有静心看一本书了,还每每替自己找一些不着边际的借口。再如此,就真如黄庭坚说的那样,要变得青面獠牙了。 想到此,便随手拿起一本书来,弹去书的微尘,即使是装模作样,也要看上几页。 随着书页的翻动,有时难免小憩。梦里书香阵阵,梦里也曾剑舞惊鸿,也曾酒香四溢。醒来,那书香依然醇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