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一种信仰,出发点无非是为了搞好本职工作。在我国,这个信仰是古老的,传统的。 在《论语》里,子夏说:“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子张》)《四书集注》说:“优,有余力也。仕与学,理同而事异。故当其事者,必先有以尽其事,而后及其余。然仕而学,则所以资其仕者益深;学而仕,则所以验其学者益广。”在这里,朱熹的注释没有到位。这是因为子夏这句话的意思是做官优秀的应该再学习,学习优秀的应该去做官。这里的“优”不是“有余力”,而是政绩或者学业成绩高人一等,这是值得辨别清楚,不可含糊。“仕而优则学”,学习是先决条件,大前提;“学而优则仕”则是用人主张,让品学兼优者做官。 做官优秀的来之不易,但却要反骄破满,继续学习,学习,再学习。这是因为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政绩优秀,比别人好一些,那是暂时的,不值得骄傲的,一不注意就要被人赶上,超越过去。所以,子夏这么说,有力争上游的思想。他的话激励着后人勤奋学习,勇往直前,去攀登科技文化的最高峰。例如宋神宗时宰相王安石,便是典型一例。王安石是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进士,初开始知鄞县。次年,范仲淹任宰相,提出十大政,有精贡举、厚农桑等,史称“庆历新政”。《东都事略》卷79《王安石传》说:“安石好读书,三日一治县事。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于民,立息以偿,俾新陈相易。兴学校,严保伍,邑人便之。”在这里,叙述了他认真落实庆历新政,“厚农桑”,兴修农田水利,大兴农利的事绩。 王安石好读书,所读的大多是先秦诸子着作。学习和领会尧舜禹之道,是时代需要。1043年,范仲淹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提出“精贡举”,认为“今诸道学校,如得明师,尚可教人六经,传治国治人之道”,以改变科举偏宽,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的困境。王安石坚持在职再学习,“三日一治县事”,可谓是有自知之明和学而不厌精神,用雷锋同志的话说,这叫做“钉子精神”。由于善于“挤”和“钻”,学习效果显着。这个记载还说明,早在鄞县任职时,王安石就有了保甲法的实践,把农民组织起来学习军事,遵纪守法,保卫家乡,为落实好庆历新政创造条件,有了成功的经验。与此同时,还发明了青苗法,扶植农业,让鄞县农业生产发展起来。所以在那时,王安石称得上是贯彻执行庆历新政的模范。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硕果累累,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子夏是孔子的学生,他有一套用人主张,是着名的王者师。魏文侯便是他的学生。战国初年,魏文侯任用李悝变法,实行“尽地力之教”和“平籴法”,“但行数年,国以富强”。子夏因此出名了,作为他的老师,孔夫子也跟着出名了。 “尽地力之教”尊重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主体地位,要求农民“治田勤谨”,充分调动农民自身种田的积极性,以进一步发掘土地潜力。其具体措施:规定每亩田地标准产量为一石五斗,要求农民尽力耕作,达到每亩增收三斗;同时杂种各种粮食作物,谨防某种作物发生病虫害;要努力耕作,勤于除草,收获时加紧抢收,利用房前屋后空闲土地植树种桑,多种瓜果蔬菜。战国时期每个农户一般有五口人,种田100亩。农业税什一。实行“尽地力之教”以后,可使每户农民岁收入粮食由150石增加到180石,上缴农业税由15石增加到18石,即达标之后,农民每年收入不仅不会减少,反而会比往年多收27石。与此同时,国家又可增加财政收入和粮食储备,这对魏国称雄天下的大业来说,无疑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平籴法”的核心是平抑市场粮食价格,“使民无伤而农益劝”,即使城市居民不因粮商高抬时价而受损伤,使农民多打粮的积极性日益提高。其办法是国家加强对粮食的储存,根据每年农业收成的好坏,来决定国家对粮食收购的具体数额。与此同时,重视受灾之年粮食的销售,按合理的价格收购,按合理的价格出售,做到农民和市民(主要是手工业者和商人)双方利益都得到保护,以促进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故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取有余以补不足也”。 以上两个记载说明,孔夫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与众不同,十分重视落实孔子的“三大政”:“足食,足兵,民信之矣”。魏文侯是孔夫子的再传弟子,他任用李悝变法,打响了战国时期变法第一炮。 之所以要“学而优则仕”,是因为孔夫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是国家政权建设。国家政权建设,民是基础,臣是骨干,君是领袖。毛泽东同志说:“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子夏的“学而优则仕”强调的是政府官员的民主选拔。官员没有选拔,参差不齐,就难以完成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即使李悝变法内容再先进也没有用处。所以,如果把变法内容和子夏用人制度二者都一起拿来研究,那么,我们就会吓了一跳,原来“学而优则仕”这一主张竟然这么重要。 “平籴法”后来有了发展。这里试举一例。据历史记载,宋神宗时,两浙地区发生旱、蝗二灾,米价踊贵,饥死者相望。许多州府都出告示,禁止米商抬价,而越州知府赵清献却“独榜通衢,令有米者增价籴之”。于是,各地米商纷纷运粮来贩卖。从此,越州粮食多了,米价稳定了,同其他州县比,反而便宜了许多。冯梦龙说,这叫做“不求贱而求多”,反而达到了平籴目的。这是个典型的“仕而优则学”故事。它告诉人们,做官还要精通生意经,懂得商品经济运行规律,在紧要关头站出来,拿自己的学识去为民排忧解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