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莆田市林龙江研究会、《夏天》杂志社邀请莆仙文史、艺术界部分热心人士,在仙游县榜头镇象塘世明书院,举行纪念三一教创始人林龙江先生500周年诞辰暨《世明书院志》书稿征求意见座谈会。会上,本人介绍了去年1月份在第六届市政协五次会议上提交《关于举行林龙江先生500周年诞辰纪念活动的建议》后,有关部门对提案的答复和办理情况。同时,就怎样利用纪念活动这一难得契机,对林龙江先生的思想及其所创立三一教的精神实质和文化内涵,着手进行梳理和深度发掘,使之顺应当前的社会现实和时代要求,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动力资源之一再次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和看法。令人欣慰的是,摆在桌面上的由世明书院掌门人胡玉仁先生策划,地方文史专家游心华参与,青年学者卢永芳编撰的《世明书院志》书稿,正与我的一些想法达成某种对接!因为仅就编撰本书的这一举动,说明了有人正用新的笔法,在为三一教向文化和学术的回归做先期的铺垫工作。也预示着书院——这一高雅的文化符号在素称“文献名邦”、“海滨邹鲁”的莆仙大地,终将以其名符其实的存在,再度成为民间众多善信的精神栖息之所和特色文化的承载之体。 《世明书院志》以其丰富的内容、翔实的资料向读者展现了该书院的创建缘起和发展历程,详细介绍了书院的规模、建制、文化、分支以及主要执事和门人的行迹,而她的第一手材料,则来源于见闻者和当事人平时日志式的记录。这就使得世明书院——一处历史不是很悠久、位置不是很显要的三一教传道场所具备了修志的基础。据此,又引发了我从另一层面去思考,那就是一个纯民间的、自发的、文化层次不算太高的群体,竟然会有那么一些有心人,把自己及同道们几十年来的所作所为一点一滴地载之于簿籍。试想,设若没有执着的信仰和求善的意念,加上对自身行为的无愧及其心地的光明,今天,还会让我们看到这些毫无忌讳、明明白白的文字实录么?仅就这一点,已足以证明“道”在世明书院诸门人中的份量了。 世明书院能有目前这样的规模和影响,自始至终离不开两位道行高尚的掌门人——“世子真人”陈蛟年(蛟公)与他的继承人胡玉仁先生。是以故,他们的身影形迹也一而贯之地穿行于本书中。十分凑巧的是,两位大德贤者与我都有一段“故事”,——就是佛教所说的“缘”。 记得八十年代初期,与我亦师亦友的李耕高足周秀廷先生常常向我绘声绘色地描述少年的他在象塘参加地下活动时,耳闻目睹到的“得道和尚”蛟公事略(这也是缘于我岳母娘家在象塘,又是蛟公亲人,才引发出的话题),于是蛟公便在我脑际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本书所述的蛟公由一个出家人回乡立志“重兴夏午”,积极引导身边善男信女皈依以“士农工商为常业,三纲五常为日用”,谓之“世道双修”的方便法门,身后又以“世子真人”显灵来度世济人的德行善举,不正是佛教徒奉行“弘法利生”、实现“人间佛教”理想的另一种宗教形式?!而林龙江创立的三一教(夏教)不也正体现着华夏传统文化多元融合的包容性、共通性和灵活性?! 我与胡玉仁先生初次结缘,也是十几年前的事了。当时他率我们几个人到普陀山进香,同行几天,我就从他的闳约深沉中感觉到与众不同的道德修为和人格魅力,当然他好像对我也怀有好感,几年后世明禅院兴建,特地要我为大雄宝殿中最显眼位置的一对石柱联书丹,并一再叮嘱务必署上名款,——是为唯一的礼遇。嗣后虽然很少晤面,但从坊间的传闻和评价中,对他的了解不断深入,崇敬之情也与日俱增。 尝谓“人因道立,道以人传”,《世明书院志》从开篇到结尾,都贯穿着这一主题,尤其是对两位立下开山之功的人物施以浓墨重彩,无疑是在为门徒信众树立一个可资学习的典范和可供依附的精神导师!这在榜样资源稀缺的当下,是非常有必要的。 本书所涉及的一些三一教教规教旨、入门规范、门人行为准则、醮事科仪程式等,是研究宗教学、社会学和地域文化的一份难得资料。还有门人对三一教内功道法修炼要诀的实践和体验,对于如何发掘人体生命潜能和增进身心健康,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至于借助扶乩等形式来济世度人、指迷解困、施药治病等灵异表现,也许非亲身经历者会觉得难以置信或有点玄乎,但毕竟已拥有诸多信众,有些事例还广为流传,在此不妨将之视为现实世界中客观存在的未解之谜,有待科学的进一步论证和揭示。总之,在中华传统文化日益受到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兴未艾的新时期,如何理解、挖掘和合理利用《世明书院志》如实提供民间社会的那些事象和其间所包含的有益元素,应是一个值得研究与探讨的课题。 是为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