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读书
“大蜚山”有必要改为“大飞山”吗?
【发布日期:2017-11-28】 【来源:】 【阅读:次】【作者:吴燕泰】
地名含有一个地方自然、地理、历史、民俗及文化等方面的信息,是人民长期在生产、生活斗争中形成的,没有迫不得已,一般不随意更改,就如全国的地名一样。
  有文人提议仙游的“大蜚山”要改为“大飞山”,理由为:“蜚”是“虫子”、“怪兽”,“蜚”这个“灾兽别扭、恐惧的称呼”,不利仙游的文化发展;“飞”是“凤凰腾飞”,改过来是件“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好事。”仅因此就强调改名。其实,“蜚”并非都是贬义的,其本身也有与“飞”同义的一面,如“蜚声中外”,难道不希望仙游“蜚”(驰)名中外吗?“飞”也有贬义的一面,如“飞贼”、“飞祸”,所以不能单顾一面之词。民间有将“虎”称为“虫”(见《水浒传)、将“龙”称为“怪兽”(如“龙生九子,各个怪兽”)的习惯。所以,也有人指出“蜚”下的那个“虫”字,有“龙虎”之意,蕴藉着仙游乃“藏龙卧虎”之地。两者皆为文化心理,表达仙游文人的良好文化心愿。但两者都并不重要。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仙游县令陈兴祚主修的《仙游县志》将“大飞山”变成“大蜚山”,有人研究是因为失误将“飞”写成“蜚”,所以造成仙游有人产生怪兽的心理负担。当时的县令陈兴祚主修《仙游县志》,说明他应该是一位文化人,他也应该识得“蜚”字的出处。即便陈县令糊涂不识字,268年来,仙游这块“文献名邦”“海滨邹鲁”的土地上,竟没有一个文人懂得“蜚”的丑陋,使“蜚”一直沿用下来?陈兴祚作为一个文化形的县令,不知他自己有没有文化主张?况且,“飞”变为“蜚”不是一时之误,陈县令应该有时间与能力来纠正自己的失误。
  说“蜚”是怪兽,使人恐惧,不由得使人联想到“年”字。“年”也是大怪兽,古书中记它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它深居海底,每到除夕上岸,进村吞食牲畜、伤害人命、百姓恐惧,谈“年”色变。但从古至今,千百年来,中国历代不乏明君贤相、文臣武将,竟没有一个人提出要改“年”,人们照样使用“年”,而且还要欢天喜地地“迎新年”。因为它已积久成俗。
  再来看看“仙游”县名二字。“仙游”二字的原意,并非是“神仙游过的地方”这样浪漫,古汉语“仙游”是“死亡”的婉辞,如《儒林外史》第八回“尊翁……难道已经仙游了吗?”(即死亡)。仙游县的原名为“清源县”,因与“清源郡”(当时的泉州)同名不便,唐天宝元年(742年),才改“清源县”为“仙游县”。现在,是不是“仙游县”也要恢复“清源县”(如今已无清源郡,又不怕郡县之名重复)?“大蜚山”如真的要改名,那全县的地名是否也该来一番翻捡审视:“度尾”过去称“文贤”,“大济”过去称“善化”,“赖店”过去称“南丰”,“盖尾”过去称“观美”等等,这些地名如“大蜚山”一样不如意,都要恢复过去的名称?!
  有人在指正“怕山被飞去”的迷信风水观时,使用的一些数字应该注意到当时的历史事实,如:在使用“大飞山”之名的唐宋时期,仙游出了众多的宰相、状元、进士等等,而清代使用“大蜚山”之名后,仙游连“侍郎以上的官员一个也没有”。其实这与山名也没有任何关系。原因在于:明崇祯初年(1628年)至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那历时81年的“莆仙泮额学案”(州府不给仙游学子考试名额),以及清朝科举制度的逐渐式微(至清光绪三十一年九月正式废),这是明清之后仙游进士与官员减少的主要原因。再从时间上看:从唐武德二年(619年)金鲤中进士至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杨瑞凤钦试进士,历时1025年之久;而从清顺治九年(1652年)仙游许侃中进士至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郑应耀中武进士止,历时仅238年,百年出的人才如何能与千年比?由此可见,清代之后,仙游人才的减少,并非仙游学子不争气,无能力,更不是“大蜚山”之名危害造成的!
  请看今朝:“大蜚山”之名,并不影响仙游成为中国着名的“戏剧之乡”“书画之乡”“武术之乡”“田径之乡”“工艺美术之乡”“中国古典家具之都”以及全国各学科领域的“领头人”和“院士”的脱颖而出!
  更改一个人名就要涉及户口簿、身份证及档案等问题,更何况地名。大蜚山有2个行政机构(村委会、公园管委会),要改名,必须说明改名的切实理由。改名后,还要变更一些行政办公具体事宜,如更改公章、更换各种证件、发布民事通告、旅游广告等。特别是海外亲人的访亲问友(他们并不知此即是彼),还涉及金融业务的证件使用、邮政投递的信息对证以及档案资料的管理应用等等,方方面面的麻烦不少,个人建议个别已经改名的地方,进行一次听证会或科学的社会评估,看看改名是利还是弊。如果新地名不能给百姓带来任何便利与好处,那就应当尊重民俗,不作更改。
  改地名必须慎重!不能忽视社会成本、社会责任与社会影响,要尊重百姓的意愿,应该依法行政!
  一个地方经济腾飞与社会文明的发展,靠的是当地人民实实在在的努力奋斗,不是靠改地名来获取的。如果改地名真的能改变一个地方的现状与命运,那何乐而不为呢!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焦点图片
  • 市总工会助力木兰溪生态文明发展项目入选全国工会重点工作创新案例
  • 湄洲岛生态低碳发展案例再次亮相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 大爱和平 文明互鉴 第九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在湄洲岛举行
  • 灵华线羊角寨隧道上演“紧急救援”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