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作为党委书记,他能以敏锐的眼光去观察社会一些常人易于忽略的现象,也体味到了“高处不胜寒”的窘境。身在贫困山乡,要想成就一番事业须付出比常人数倍的努力,为了改变穷山恶水的状况,他不辞劳苦,疲于奔命。在上山的头几年时光里,要钱,不屈不挠地要钱,低首下心地要钱,成了他工作中的头等大事。他没有太多对付市场化的办法,他只能以花最少的钱为山乡人民办最多的事。对自己极端苛刻的俭省,苦口婆心向上级呼吁拨款,改善山区的基础设施。他在《山路弯弯》一文中为了铺设山乡的柏油路,上省城、下基层,一次次的挫折,一次次的失败,却从未放弃。“山路弯弯、世事曲折,弯弯的山路像一道深深的车辙印在我的脑海里。”只因为心中装着百姓,才是推动他百折不挠埋头苦干的原动力。面对纷繁多变的世故,他也曾彷徨、苦闷、犹豫、无奈,也想到留春不住由春去,但一双双热切渴望的目光又驱使他踏上了征途。他在求人与不求人的夹缝里挣扎,开口求人难,不求人又办不成事业,人再超脱也不可能脱离社会,这便是傅庆定时时感受着的一块心病。 生活终归不会是一成不变的,命运的垂青总是留给那些有思想准备的人。新世纪的第一个岁末,庆定调离了那个他工作了九年的山乡,到城里就职。按俗话来讲,算是提拔高升了,但他依然像踱步阡陌田间的农夫一样,乡音未改涛声依旧,保持着质朴和平和的心态。传统道德教化与年代职场势利的碰撞,机关按部就班的运行模式和乡镇雷厉风行的工作方式的差别,农村长大和二十多年尘途上的风雨兼程与两难考验锻就了他的独特个性,在浮光掠影眼花缭乱中他选择了低调、宁静和淡泊。他不适应浮光掠影得过且过的处世方法,他看不惯谋官不正、当官不为、执权谋私,对贪污受贿深恶痛绝。所以,以笔名刊登的讽刺杂文也不时见诸报端。他苦口婆心以身作则,力求在新的岗位上带出一个扬清激浊的群体,但在滚滚红尘的仰面冲击下收效甚微。他的执拗和古怪常被职场上的同行讥刺为是披着长袍、拖着长辫子走进时代豪华桑拿房的老朽。不管当初他是心怀怎样的初衷走进来的,最终都将在达人的鄙视和哄笑下悻悻出局。有人说,读他的文章,能够读出一份孤独的美丽,他看枫叶、赏烟花、渡黄昏、阅夏日、怀故人、念师友、写梦境,演绎着自己的情感历程和心路感悟。“于是,尘世间华贵下的贫贱,都市里的千姿百态、万种风情,当初的诸多惆怅、彷徨,现在看来都显得平淡自然、漫不经心。”《市政广场渡黄昏》《城里夏日之夜》是他孤芳自赏孤家寡人以及穷在闹市无近邻的极好反衬,职场的势利可见一斑。但所有这些都不影响他居深忧民、处远怀乡的情怀。《感受黄土地》《梦中的田野》写出了他进城之后对乡土村情的深深留恋和牵肠挂肚,这就是他为什么留在山乡连干三届还能义无反顾地做到小车不倒只管推、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原动力。也是他在孤独中,仍能以孟子的穷达之论自勉,在浮躁和驿动中保持静观沉思,守护好人生和人类基本价值的心理使然。 在乡镇工作期间,他很少外出。这不是因为没有机会或没有条件外出,而是把机会和潇洒让给了别人。他在乡镇任职的年代里,正是乡镇最红最火大展拳脚的时候。随便找个借口都可以出去“潇洒走一回”。但他没有这样做,唯一的活动范围就是辖区内的山山水水,以至成为连任三届乡书记而没乘上飞机、坐过列车的“闭守”书记,上级领导知道后都情不自禁地连连摇头欲言无语。直到进入市机关工作后,他才有了外地出差、也顺便看看祖国美丽河山的份儿,这已经不是他自作主张了,而是领导的安排。心有灵犀一点通。他所到之处,没有在景点的石头、墙壁或其他景物上留下“到此一游”的印证,而是把到此一游记在头脑里,写在自己的纸张上。因此,到后来就有了游记。每到一个地方,他都把异域他乡那令人称奇叫绝的美好一面,把当地人民的纯朴善良勤劳勇敢记录下来,介绍给读者,让大家雅俗共赏,从中分享到一份美感。常有一些读者在看了他的文章后感慨万端地说:那个地方我去过,我也有那种感觉,就是写不出来!是可苦可笑,还是可圈可点,一切尽在不言中。一个退休多年的老教师对我这样说道:我非常想去西藏看看,但身体原因去不成,前几天偶然在报刊上看到傅庆定所写的《雪域手记》,看了又看,可权当自己已经到西藏浏览了一番。我想:如果一篇文章能够起到这样的作用,作者的良苦用心和搜索枯肠也就心满意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