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是优良品质在家族中的熏陶和积淀,是一个家族的共同信仰。从古至今,优良的家风便为世人所赞颂,然而,好家风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需要从长辈开始言传身教、以身作则,需要吸取中国传统家教的营养,崇尚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高贵品质,更需要后世的代代传承。 (一)莫言获诺奖比人“矮半头” 莫言的爷爷叫管嵩峰,干了一辈子木匠。虽然识字少,话不多,但管嵩峰却懂得诚信做人的道理,在家具用料上十分讲究,哪怕很小的瑕疵也会告诉主家。刚单干的时候交“公粮”,有的人耍奸往里面掺沙土,管嵩峰从不作假,每次都把粮食筛得干干净净,把最好的粮食上交给国家。 在爷爷的影响下,担任大队会计的父亲工作起来也一丝不苟,将每笔账目记得清清楚楚。有一次,因为一分钱没有对起账来,父亲反复计算了好几天,终于找出了差错。莫言至今还记得,每次去大队会计室叫父亲吃饭,他都不让家人进屋,说如果少了钱,无论是谁都要负责任。 对待他人,莫言的父母非常仁慈。邻居张家孩子多,家境贫困,逢年过节,母亲总是蒸好年糕、豆包、馒头送过去;每当遇到乞讨者,哪怕自家的干粮不够吃,母亲也会分些给他们。但对自家孩子,父母却十分严厉。莫言12岁那年下地干活时,因为太饿拔了生产队的一个萝卜。父亲得知后,揪着他就是一顿狠打,直到爷爷赶来才将他“救”下来。这件事让莫言刻骨铭心,尤其是父亲的那番话:“我们祖祖辈辈劳苦勤俭,偷抢扒拿的事坚决不能干!” 家庭的耳濡目染,让莫言总是懂得先为他人着想。因为写作到很晚,为了不影响家人休息,他经常在东厢房写作,一写就是一夜,寒冬时手上常被冻出疮。去解放军艺术学院读书后,为了不影响室友休息,他总是在别人玩耍、休息、睡觉的时候,默默地看书、写作。 2012年,莫言凭借作品《蛙》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中国籍作家。正当莫言站上世界文坛最高峰、被众多媒体追捧和亿万读者崇拜的时候,父亲却告诫他:“获奖之前,你和别人一样高;但获奖之后,你要比别人矮半头。” 简简单单一句话,投射出了父爱的深沉和做人的道理,让莫言明白:一个人,越是取得了耀眼的成绩,越要比别人“矮半头”,秉承着一颗谦和之心,让一切归于平静,才能继续全身心投入到创作中去。 (二)二月河出名勿忘“受欺负” 二月河的爷爷有两个儿子,抗战时都送去参军了,伯父于1943年不幸牺牲,父亲凌尔文则幸运地活了下来。因为儿子都参军了,家里没有劳动力,爷爷只能雇佣短工来耕种,因此在划分阶级成分时被划成了“富农”。 正是这个不好的出身背景,让二月河的家庭经历了不少曲折和坎坷,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尝遍了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无论生活还是工作,父母都变得小心谨慎,生怕惹事。但即使如此,对子女的教育,却一刻也没有掉以轻心。 刚工作时,二月河经常吐槽职务升迁得比较慢,父亲马上训斥道:“还有那么多烈士呢!他们战死在沙场上,得到什么东西了吗?我们能够活到现在,本身就应该感恩,不要去求比活着更好的东西了。”父亲的谆谆教诲,让二月河学会了安身立命,低调做人。 《康熙大帝》出版后,二月河有了一些知名度。母亲常提醒他说:“你不要没事到处显摆自己有学问,更不要说自己多懂历史,要多向别人学习,不耻下问。”为了让儿子专心创作,母亲夜里写东西时,实在熬不住了,就用香烟灸自己的手腕来警醒自己。后来,二月河再创作时,如果感到疲劳了,也会学母亲那样,用香烟灸一灸,直到有痛感使自己清醒过来。 后来,随着《雍正皇帝》《乾隆皇帝的》相继推出,二月河的清代“帝王系列”历史小说震惊了文坛,被评论家称赞为“当代及至近代以来历史小说创作的最为重大收获”。接着,作品又被改编成电视剧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播出,引起全国轰动,“二月河”也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名字。 出名后,父母常告诫二月河:“在与别人相处中,要谦让恭敬,有不如我们的人,还有比我们强的人。如果你比别人强,不要欺负人,受欺负的滋味很难受,不要把自己受过的委屈再强加给别人。” 正是父母的这种质朴、谦虚、感恩的教育,让二月河不忘本我,正因为自己曾经“受欺负”,所以更要慈悲为怀,即使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他也始终保持着一颗奉献社会的赤子之心。 从莫言的“矮半头”到二月河的“受欺负”,无不体现着家风在一个人成长中的重要影响,一个开明的家风,才能造就人才辈出的局面。好家风不仅是祖辈留给子孙的宝贵精神财富,更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精华和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内核。家风正则身正,身正则民风正,民风正则国家兴。 最好的家风是传承,好家风,才是一个家庭真正永恒的不动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