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木兰溪
古桥夜色
【发布日期:2011-09-21】 【来源:】 【阅读:次】【作者:刘建成】

夜曲


    夜幕降临,月牙偏西。古桥沿岸的村民们,习惯拉出椅子、凳子,搬出靠背椅、躺椅,坐在古桥的桥栏旁拉呱乘凉。晚风习习,夜歌阵阵。上游舞厅里,回荡着“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晚风吹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
    古桥上,传来了《驻云飞》、《望故乡》和《江头金桂》之类的莆仙戏曲,时有女声伴唱着莆仙名剧《春草闯堂》里李伴月和春草角色的唱腔。那唱腔虽然不很准确到位,却一样动听悠扬。也许,这不叫做唱歌,叫做唱戏。我凑近仔细瞧瞧:一把木胡(板胡),犹如拉锯似的;一把八角琴,犹如弹棉絮般的。不见谱架,没有曲谱,全凭记忆。那放开喉咙随着胡琴跟唱的女人,虽无法像原鲤声剧团名演员许秀莺那样动情,但并没走调。显然,他们都是“知天命”的年纪了。此时不再讲究什么音准啦、表情啦,只是一种休闲,一种娱乐,一种乡村朴实的文化,表达着对美好生活的歌唱。
    我顿足在他们身旁,朦胧的夜色里,看得出他们脸庞上的喜悦和自信;我徘徊在古桥上,觉察出村民们白天辛劳而晚上放松的欢快。我想,莆仙曲,当代的年轻人有多少人兴趣?莆仙曲一定要抢救,要传承,要赋予新的现代化气息……

 

夜钓


    天上的星星眨眼了。靠近古桥南岸的水面上,漂浮着几颗犹如天上星星一样晶莹的亮光。被拦水坝挡住的水面,平静得不见流动。堤岸背后,一片在夜幕掩护下看不清颜色的芭蕉林,晚风吹来,听得见淅淅沥沥的声响。
    古桥,禁止机动车通行,而行人则络绎不绝。晚饭后,我散步在古桥上,流连忘返。让我兴趣的是:桥下那些坐在堤岸边悠然自得垂钓的人们。他们全神贯注地盯着水面,注视着点点星光。
    看不见丝纶甩出去的动作,只见那漂浮水面上的点点亮光。此景有着和唐诗“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夜静水寒鱼不食,……”的意境。一旦有个亮点下沉了或者移动了,水面上便会荡起细微的波纹。此时,坐在堤岸上的钓鱼者会打着手电筒,收获着这些完全是大自然养殖的佳肴。
    鱼竿,甩出去的是希望,沉下去的是期盼,提上来的是喜悦。垂钓者,权当做一种休闲,一种乐趣,不在乎钓上来的鱼或大或小,或多或少……

 

夜戏


    离古桥下游不足一箭之地,依水矗立着一幢古建筑——五帝庙。它始建于唐宪宗元和年间(805年),虽不敢与黄鹤楼相媲美,却是东门社区一道引人瞩目的风景线。夜晚,五帝庙上的灯光和倒映在水中的影子相衬托,相衔接,显得格外雄伟壮观。五帝庙也是戏台,名为“帝仙戏苑”。与其对应的有座“兴贤庙”,其中有块铺着方砖的场地(乡下人称为“埕”,收获季节用于晒农产品)。这里,隔三差五就有莆仙民间剧团在演出,锣鼓声飘荡在兰溪沿岸,四面八方的村民总会夹着竹椅子木板凳,三三两两地来到戏场,观众至少上百成千。
    我被戏台传出来的莆仙戏曲所吸引。戏台的布景和灯光接近现代化,不再是过往年代人工打气的“汽灯”了。徘徊台下,准确点说,我主要的还是看后台不是看前台。我大多欣赏后台的器乐设置,听听地方曲,看看锣鼓钹等打击乐器的演奏技巧。莆仙戏的后台,主要有唢呐、笛子、二胡、三弦等民族乐器,但也与时俱进,许多剧团的后台加进去扬琴、电子琴,有的还有大提琴。后台有时不足四五人,有扩音设备、幻灯投影,效果也相当不错,就如当年的文化轻骑队。
    古桥南岸的柳坑社区,目前暂时还保留着旧城的痕迹。挨着桥头一块偌大的旧街空地上,时有白色银幕高挂,放映的多数是莆仙戏剧片。银幕前和银幕后都有人或站着,或坐着,或偎依在自家门口。
    古桥之畔,在古建筑上演古装剧,唱着古曲,演绎着古代的故事。星空直下,古桥之滨,呈现一派乡野夜晚的勃勃生机,洋溢着浓厚多姿的文化氛围。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