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6日23时30分,文坛前辈郑清为先生告别了他终身挚爱的文学事业,轻轻地踩着云彩走了。 此刻的我,留恋于先生为世人留下的文字里,看着先生的文字,回忆先生在时的曾经,我感觉我的心很沉很沉。我在思绪里寻觅着先生在文学路上的足迹,追忆着与先生交往的点点滴滴……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郑老先生一生都在同命运奋斗。他三岁丧父,少年失学。从小由他不识字的母亲含辛茹苦地把他抚养大。少年的他,失学不失志,在远离家乡到外地打工的日子里,他白天劳动,夜间读书,不分寒冬酷暑,习作诗文。凭着顽强的意志,他改变了命运,成为了生活的强者。 郑老先生很早就蜚声我市文坛,先后任过仙游县作协主席,莆田市作协副主席,《仙游文学》主编,中国乡土诗人协会理事,枫亭文化研究会会长,县(市)文联委员等。先后在海内外发表诗文100多万字。200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歌集《枫叶心痕》,散文集《笔影情痕》、《聪明花》及《郑清为民歌选》,主编《忠烈之光》、《麟山宫文物志》、《碧云洞》和《枫亭文化研究》专刊。20多篇作品在全国、省(市)征文大赛中获奖,并被收入多种版本。他的散文《卖花担上,买的一枝春欲放》被“中国语文网”推荐为高中学生第二课堂读物。 《聪明花》拥有众多的读者,我就是其中的一个。在捧读着先生的优美文字的同时,希望能当面聆听先生的教诲。有一天,郑老得知我与他的家近在咫尺,立刻打电话约我会面。从此,我们成了无话不谈的文友。郑老平易近人的为人风格和高风亮节的作文风范,追求“人品与文品完美的统一”的高尚情趣,深深地影响了我。他在文学道路上孜孜不倦的执着追求和辛勤刻苦耕作的精神,不断鞭策着我痴心笔耕,跋涉文坛。为激励后进,他极力推荐我加入仙游县作家协会和枫亭文化研究会,促我压担成才。当他知道我加入了莆田市作家协会时,他及时告诫我文无止境,学海无涯。当获悉我的作品入选《福建乡土》,我的散文在“第二届全球妈祖征文”获奖时,他说,比自己的文章获奖还高兴。“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甘为后来者作人梯,委实令人敬佩! 郑老先生把一生都献给了文学,直至近80高龄,还笔耕不辍。前不久,还在《湄洲日报》发表散文《螺峰晓日》,在《莆田晚报》发表七绝诗四首《台北纪行》。他的人品文品一直受人敬重。他不会打字,以前所寄的文稿,报纸的编辑们都不厌其烦地为他打字、校对、发表。郑老常说,编辑很忙,经常麻烦人家打字,很不好意思。近年来,他的文章一般都由我打字,然后发往编辑的邮箱。为此,郑老总是谢字不离口。把帮助过别人的事很快忘记,始终不忘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这就是先生高尚的情操。 郑老热心公益,特别是对家乡的事业。福建其他县市引来高铁时代时,省内高铁沿线仅有仙游枫亭站没有动静,郑老心急如焚。他连夜写了一封信,题目为《福建高铁“仙游客站”是加速海西建设的一件大事,应当尽速施建开通》,不顾年迈,不顾天气的炎热,亲自上省城,逐个拜访在省城工作的仙游籍有识之士,把此信与大家共享,希望有识之士共同呼吁,促进福建高铁仙游站早日建设开通。后来,我把这封信发到编辑的邮箱,于《莆田晚报》上发表,在社会上引起了积极的反响。枫亭古来就有“二十四景”之说,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有的景点已经不存在了。近年来,郑老亲自带领枫亭文化研究会有关人员,踏遍了枫亭的山山水水,对所有的景点逐个考察,亲笔撰写了《枫亭新二十四景》一文,交付枫亭文化研究会通过,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可观的精神财富。郑老坚持读书看报,当看到《仙游赋》时,拍案叫绝,叹为天下奇文。他嘱我立即联系作者卢永芳,请他写篇《枫亭赋》。卢永芳先生欣然命笔,完成初稿。郑老治学非常严谨,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远在广州的卢永芳先生,通过网络,把修改稿托我征求郑老的意见。我九上其门,郑老逐字推敲,卢永芳先生反复修改,千锤百炼的《枫亭赋》终于问世…… 先生的离去,像在一池春水中投进一颗石子,打了我心中的平静。此刻的我,多么希望能再看到先生的名字,多么希望再看到先生的文章。然而,郑老先生,你在哪里?翻阅着你留下的文集,在字里行间寻找着曾经。我知道,什么也找不到了,只能在你的文字里寻觅了。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先生没有离去,不信请看,先生挚爱过的土地上,一簇簇鲜艳夺目的“聪明花”在迎春盛放! 愿先生安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