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木兰溪
秋风萧萧东圳路
【发布日期:2012-10-24】 【来源:】 【阅读:次】【作者:沙尘】
    少年、青年、中年,恍恍然,已过去了几十个春秋。觉得很长,风风雨雨,宕荡起伏,酸甜苦辣,一笔难尽;觉得很短,朝明暮晦,春秋一梦,依稀如昨。很清晰,又很模糊,已记不清有多少个年头没有再踏上去岭头尾、东圳水库的路。
    岭头尾、东圳水库、坝头柴墟,在一代莆田城里人的心头中,曾留下了极其鲜明而又极其沉重的记忆。记忆中的一群人,背负着苦楚异常的精神包袱,或右派,或某些在今天看来算不上什么罪人的人,每天天还未明,便扛着扁担,拉着胶轮车,一脸沉重地出现在通往东圳水库的那条又陡又长的盘山道路上,争取早一点赶到东圳水库坝头柴墟,买到山里人船运到柴墟的柴草,然后或肩挑或车拉回到城里卖掉,赚取一些差价维持最基本的温饱。当年,人们把去东圳水库坝头买柴草挑柴草运柴草回城卖,称作走“末路”,舍此外,就别无其它的生存之道。每当回首往事,由此及彼,常会冒出一些念头:如果当年没有东圳水库给山里人开了一条运柴草的通道,客观上为城里的那群特定的人提供了一条靠汗水靠体力来赚钱勉强维持基本生存,那群人该怎么活下去呢?靠什么?
    文友林金松先生少时也曾随父走过那条艰辛的路,即城里人当年俗称的“走岭头尾”。林金松在散文《拖土车的日子》中形象而具体地描述了那段日子的艰辛:“……我到岭头尾帮父亲把该买的十几担柴草买够,装车把它捆绑得结结实实,每人胡乱吃了一盘炒面就匆匆回城。回城的路有两处上高坡,一是天马山半岭,一是四步岭。岭脚守候着‘推岭’的帮工,只要一个手势,就会有两三个衣衫褴褛或干脆打赤膊的浑身汗渍的帮工凑到车旁。他们或把肩背从主人手中接过来套在肩上充当‘牛头’,或肩靠车身的横木……上坡很累,也很美妙;下坡也累,累得惊险。在最陡的地段,为了控制车速,车头的人得肩头并用,把‘车手’高高支起,车尾的人手扶横木,脚踩‘鲎尾’,‘鲎尾’在地上重重地拖着,把路面拖得伤痕累累。要是控制不住车速,车子就会像脱缰的野马一样飞驰而下,摔得七零八落,有时也会把人带下去;摔成重伤的,乃至于死于非命的,我都见过。我的经历虽然有惊无险,但想到那一段‘绝人之路’,就会毛骨悚然”。
    从上述描写中,“走岭头尾”生计之艰辛,可见一斑。我的叔叔因“右派”之故,也曾在那几条长长的陡坡下“推岭”了二十多年,直到一九七九年平反恢复工作。在我少时的记忆中,依稀记得听他说过“推岭”一趟可以赚6分钱,除了下雨天、生病,一个月大概可以赚10元左右,维持个人最基本的生活。
    相对于用胶轮车拉柴禾的,还有一群是靠肩挑的,这些人的艰辛应该说更重一筹。为我们家长期供应柴草的一个叫阿莲的妇女,每天天蒙蒙亮,就扛着扁担绳子,徒步到岭头尾柴墟,然后买上一担柴,一路挑着回城。可以想见,去时走十几里盘山公路,已经够累了,还要即时肩挑一担柴草回来,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劳累?只有留有那个时代记忆的人,才可能真正明白莆田人的方言“肩头作大路”的沉重内蕴。我曾在一篇散文中谈到,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传承千年的莆田方言将从日常用语中绝迹,其中包括“肩头作大路”之类。80后、90后如何能感知什么叫“肩头作大路”。
    在我的人生岁月中,也曾与岭头尾、东圳水库结下了一段终生难忘的因缘。少年不知愁滋味,想回来,当时是不知愁的,可时至今日,回首那段“走岭头尾”的日子,我还真不免有点自怜,乃至于后怕:那么小的一个孩子……
    那年,父亲重疴在床,“屋漏偏遭连夜雨”,不久,母亲的厂里又停了工,一家人的基本生活开始面临着巨大的威胁。人总得活下去。怎么办呢?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月,在今天看来很普通的糕饼都成了紧缺货,城里国营饼厂生产的糕饼只够供应城里和城郊的一些商店,属于山区的岭头尾商店是没有的,于是从城里商店进的糕饼拿到岭头尾柴墟卖就可以赚取差价,五分钱的卖六分,一毛钱的卖一毛二。挑两筐饼到岭头尾柴墟卖,一趟下来也可以赚上一块多,基本上可以维持一家人的一日三餐。那年月的冬天不像现在这么暖和,黄昏时,天空万里无云,霜风呼呼地刮着,清晨,瓦上总铺着一层白白的清霜,大人小孩,都要穿着棉衣棉袄、戴着帽子御寒。可就在这样的寒冬腊月里,一个那么小的孩子,却要早早起床,挑着两筐饼,踏着一地寒霜,在朦朦胧胧的晨光中,从东桥头方向,经安福、过龙桥,徒步十几里的又长又陡的盘山公路,到东圳水库坝头柴墟,在买卖柴禾的人堆中转来转去卖着。货不难卖,一般到中午时就可以卖完,然后在岭头尾一家国营饭店吃了一碗一毛钱的炝肉,带着一种小孩子的快乐、满足回城,再去商店“拾货”,循环往复。
    多少年过去了,今年深秋,带着一种怀旧和感慨的心情,我特意去了一趟岭头尾、东圳水库,别无它意,就是为了寻觅故地,为了那一段在现在看来是那么苦涩的孩童岁月。
    沿着渠道,吹着清秋的风,听着枇杷、龙眼树上的鸟鸣,感受着一种在市井中几近绝迹的清新、清静,慢慢地步向曾经的那片土地。
    记忆中的岭头尾已面目全非,那家用青石砌成的国营饭店,以及相邻不远的供销社等已渺无踪迹。据当地人说,变化大了,那片地方后来全种了果子。东圳水库原有个码头,专供山里人运柴出来,卖柴的人买柴的人,还有坐汽船进山出山的人,饭店差不多就是为那些人开的,现在车直通山里;八十年代城里人普遍烧煤没人烧柴草了,码头逐渐荒废了,饭店也就没了生意……
    东圳水库大坝,感觉不到有多大的变化。四处静悄悄的,库水一片淡绿、清澄,在秋风中卷动着微微的波浪。白色的水鸟鸣叫着,悠悠扬扬,一会儿沾了一下水波,一会儿又疾驰向蔚蓝的天空。水库中的小岛,四周的青山葱葱郁郁,透着一种四季如春的南国特色。林木间隐隐约约的别墅式楼房,折射出了经济体制变革后山区的巨大变化……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耕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漫行着、看着,我想起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焦点图片
  • 市总工会助力木兰溪生态文明发展项目入选全国工会重点工作创新案例
  • 湄洲岛生态低碳发展案例再次亮相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 大爱和平 文明互鉴 第九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在湄洲岛举行
  • 灵华线羊角寨隧道上演“紧急救援”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