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木兰溪
村口那棵古榕树
【发布日期:2013-08-21】 【来源:】 【阅读:次】【作者:蔡柔远】
    榕树,在福建东南沿海随处可见。可是上百年的古榕树就不是那么多了。我的家乡梧塘沁后过山难得有一棵数百年的古榕树。树龄有多长没有人能说得准。前几年,电视台记者慕名来到过山,采访了一位名叫阿妹的百岁老人。问起古榕树的古今变化时,老人说:“我是个过山的童养媳,打我从小起,这棵榕树就是这个样子,一直没有变过。”可想古榕的树龄之长。古榕树是这个村庄的标识,不管亲戚朋友来自何方,有多陌生,只要问及过山那棵古榕,准会找到过山。
    过山的古榕树长在村口,树高二十多米,浓密的树冠也有二十多米,其状呈梅花型,只要你眼前没有障碍物,十里八乡内都可以看到她的葱绿。她的树根盘曲虬然,树干粗壮苍劲;褐色的树枝犹如龙爪,蟒绕龙幡;虬曲的气根上挂下连,十分粗壮。那凹凸不平的表皮,那虬突的木结,以及延伸的四面八方的盘根,无不在诉说着年代的久远。古榕树的树梢上常年筑有鸟窝,南方依山傍水的最美丽禽鸟,常在树梢下扑翅飞翔。男孩子们都喜欢在孔洞中穿梭,玩捉迷藏,然后爬到树顶。大榕树是孩子们真正的天然乐园。那里没有欺压,没有贵贱,大家都可以开心地玩耍。
    对于这棵苍天古榕树,村里人总是满怀虔诚与敬畏,多少年来,过山的这棵古榕树记录着村里人的喜怒哀乐,承载着村里人的岁月记忆。因为古榕树挂满了村子的沧桑,也见证了村子过去和现在,走过了悲苦与磨难的岁月。站在村里,遥望这棵古榕树,似乎就能触摸到村子的历史,甚至可以洞穿过山的兴衰成败。儿时,奶奶曾经讲过一段村史:民国初年,过山曾经暴发过许多例霍乱,特别是一九一九年农历八月初七,叔公不知自己染上霍疾,他上了茅厕回来后,顺路到人群堆去吸口鸦片,结果这支被污染的“鸦片枪”,被堆里的人“口口相传”,造成多人染霍而死。 仅那几天村里相继死去八人,而这八个人全是中青年,个个都是家庭中的“顶梁柱”。不幸的祖父也难逃其祸。出殡的那几天一口口望而生畏的棺材,一群群披麻戴孝的悲痛欲绝的送葬人群,途经老榕树旁的村道上,一阵阵揪心的呜呜的哭声,给老榕树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1938年,一个名叫金灿的青年在温州惨遭日寇杀害,莆田同乡会捐资将其灵柩运回故里。接灵的这一天,悲愤的村民们饱含着热泪,聚集在老榕树下,愤怒声讨日本侵略者的野蛮暴行。老榕树含着悲痛,不时地发出呼呼的怒吼声,好像在告诉村民们永远不要忘记这个仇恨的日子;新中国成立后,村民们扭着秧歌,敲着锣鼓,扬眉吐气,从此以后,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许多文化人纷纷受到人民政府重用,有的进入政府机关大门,有的加入教师队伍,有的走进工厂……就连村口的那棵古榕树也变得更加嫩绿,成双成对的喜雀天天都在榕树的枝头上不停地翻飞跳唱,给沉寂多年的村庄带来来勃勃生机。
    俗话说:“树大招风”。上世纪50年代末,“大跃进”的旋风刮到过山村,一个生产队长,头脑发热,思想激进,竟然把一杆水桶粗的树杆锯下,拿去“大炼钢铁”。村民们纷纷指责他破坏过山风水。
    古榕树夏日浓荫匝地,冬天郁郁葱葱。但不管春夏春冬,人们都喜欢聚在榕树下歇歇脚,拉拉家常。古榕树就这样敞开胸怀,与村民、村子、村舍等有形无形地交融在一起。厚重的榕树情结就这样在每位村民心中萌芽,延伸。小时候,我也常跑到树下去听风声,听鸟鸣,看云彩,掏鸟窝,捉松鼠,听大人讲我家祖上“一门三秀才的故事”;讲述1925年沁后小学在莆田县统考中,五名蔡姓学子名列全县前五的骄人成绩,至今还流传着“永春德化不如沁后五蔡”(当时,莆田的教学水平比较高,永春县和德化县的学生纷纷来到莆田求学,但学习成绩远不如莆田学生)的轰动;还有那些喜欢讲古的人总爱搬出睿智的族人,在经商中曾经创立驰名华东地区各地的“福茂”“万兴”商号的传奇;抗战期间,我叔在担任沁后小学校长期间,亲自填写歌词教唱的《抗敌歌话》也常常在这里传唱。朗朗上口的莆田方言和卖梨膏糖小调易学易记,村民们用歌声无情地揭露了日本鬼子的侵略暴行。
    上辈人说,过山读书人多,“吃皇粮”的人也多;经商人多,有钱的人也多。可是,到了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日本鬼子入侵中国,有些在苏、浙、沪、皖经商的村民遭到日寇杀害,他们便纷纷逃离返乡,解放后,他们已经“老”了,再也不想离家出走,只是在家培育“桃李”,把希望寄托给了下一代……
    榕树还是一种执着无畏的树,它任由酷暑寒冻,密麻的叶片从不随风任意飘落,始终保持四季常青。我想:有根才是有福。对于这棵古榕树,村里人寄托了无数的梦想。历史文化底蕴厚重的过山人代代薪火相传,再创昔日辉煌。儿时曾经在古榕树下嬉戏的学子,考上北京大学等名牌的高材生捷报频传。有志青年勤奋读书,载誉而归。学成以后,有的当上博士研究生导师、教授;有的被政府机关提拔到科级、处级、厅级等领导岗位;有的当上国家级体育健将;有的成为各个企业的厂长、经理、高、中级工程师和企业生产骨干的过山人举不胜举。各行各业的国家栋梁之材遍布祖国各地,再续过山人的神奇和辉煌。过山自然也就有了“书香门第”和“人才摇篮”的名片。
    古榕树是祖先的记忆,是家园的象征,是乡村的历史,是兴旺发达的标志。每当回到家乡,我总是久久伫立,久久凝望,久久不肯离开。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焦点图片
  • 市总工会助力木兰溪生态文明发展项目入选全国工会重点工作创新案例
  • 湄洲岛生态低碳发展案例再次亮相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 大爱和平 文明互鉴 第九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在湄洲岛举行
  • 灵华线羊角寨隧道上演“紧急救援”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