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次是从仙游菜溪岩往上走,走了好长一段窄小弯曲的山路,在接近山顶的那片草坪上,见到这么一座寺院。门是关的,门上一匾,上书“源山寺”。轻扣柴扉,无人应答,只有门前平台上的几只麻雀,发出一阵碎而细的叫声。 这一回我到凤山乡的湄溪自然村,村里的一位老者告诉我,离此约五里路的山上,有一座寺院,里面只有一位尼姑。按照老者的指点,我去寻找那寺院。一路无人,满眼山色。到了那里一看,居然是好几年前见过的那座寺院。不一样的路,竟走到了同一个地方。这,应该算是缘份吧? 寺院的门是开的。里面好干净,也好安静。听到有人说话的声音,上前一看,一位年约60的尼姑,面容清瘦,身着袈裟,身边的男人40来岁,正弯着腰修着锄把。打了个招呼,尼姑叫我喝茶。没有专门的茶室,茶桌摆在殿堂一侧。看她在泡茶,我问她法名叫啥,如何称呼,她避而不答,只说当地人称尼姑为阿姑,你也叫我阿姑吧。我问阿姑何时来此修行,她说自己不识字,每天只是伴着日落日出烧香念佛,连日子也记不清了。蓦然想起一句古诗:“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那是在唐朝,哪想到了今天,还能在寺院里遇见这样的脱尘之人。 扛着新修好的锄把,那位男人向我点了个头,往门外走去。阿姑告诉我,他是她的师父,早上从附近的寺院过来帮他做农活。我觉得奇怪,年纪明显比她小了许多,怎么会是她的师父?既然他也是佛门中人,为何又跟我们一样留着头发?我问阿姑寺院的起源,阿姑也不太懂,只说入山修持了这么些年,她只是从师公、师父的口中得知一些寺院的零星往事。 那是好几十年前的事,当时,这里的僧人有六七个,其中有一个就是阿姑的师公定妙法师。后来由于一场变故,僧人们星散而去。定妙法师在外过了一段时日后,回到这里独自一人持斋念佛。过几年,师父来了,当时师父才20出头,定妙法师收他为徒,给他起法名“法普”。再后来就是阿姑来了,已过40的她原本是个乡间农妇,定妙法师原本不便收留她,但见她皈依佛门之意甚笃,附近又没有尼姑庵可以容身,就让她在这里住了下来。当时定妙法师年事已高,法普法师又比她小20多岁,师徒3人就这样在同一个寺院修持。定妙法师圆寂后,源山寺就由阿姑一人看护,法普法师搬到离此几里地的一个寺院,有时会过来帮她干点农活,或帮她下山买点东西。说到法普法师留头发,阿姑说,他们在山中修行,还要自己耕山种地,师父有时要下山到集镇里买农具、布料、油盐之类,他觉得僧人的装束过于招眼,容易引人注目,不如就这样随缘,少一些干扰,更利于内心的修持。 与那些香火旺盛的寺院相比,源山寺太冷清了。周围是密密的树林,无论从哪个方向的山路走,都得走好长的路才能看到乡村。所见到的乡村也是小山村,一个山村没住几个人。阿姑说,寺院的香客很少,有时一整天没有一个。但她说,她喜欢的就是这份安静,安静的地方有助于排除杂念,潜心修行。就如一口水塘,安静了,污浊的东西才会慢慢沉淀。沉淀了,那水就明净了。明净了,就能接纳光明,包容万物。 阿姑说她不识字,这样的悟道妙谛却能娓娓道来,我暗暗钦佩。 院墙的两侧,堆垛着两列已捆好的木柴,长长的,高高的,阳光晒出一阵阵柴片的自然香气。柴垛的前面摆着蜂箱,算一下,有十几箱,密蜂从箱洞里进进出出,发出嗡嗡的鸣声。寺院有一个小小的侧门,通向外面的田园,田园里种着青菜,还有地瓜、芋头。阿姑说,柴是自己捡的,蜂是自己养的,田地是自己种的。山上地气冷,种稻米收成不好,养了几十箱蜂,摇了蜜就拿去卖,买些米回来,再加上自己种的地瓜、芋头,粮食就解决了。青菜有时会缺一点,摘些地瓜叶也能当菜。林子里会长笋长菇,那也是她的菜,吃不完就晒干贮藏。不是出笋出菇的季节,就吃笋干菇干。也会有些施主送些油米瓜豆,但她说,自己能供给就自己供给,这样修行才会踏实。我问阿姑,一整天见不到一个人的时候,会不会寂寞得慌?她说,院子里还有那么多蜜蜂,有时候就看它们飞,听它们叫。它们细细的嗡嗡声,也像在念佛。我想,也许只有像她这样守得清静的人,才能与鸟儿、蜂儿对话。整天忙忙碌碌的人,肯定听不到生灵内心的秘语。 源山寺也是一个三合院建筑,正面是佛殿,两厢是居室与杂物间,正殿对面的那段围墙,中开一门,门上一座亭阁式门楼,门楼两边有廊道联通。门楼四面通透,可纳清气,可览云山。阿姑邀我登楼一坐,我们从院内一侧的楼梯上楼,经过西厢房的楼道,见门框上有漆红对联,不由驻足品读,其中一副云:“云间树色千花满,竹里泉声百道飞。”也曾在别的寺院见过这副对联,但我觉得,源山寺的清幽之境,更适合这样的句子。阿姑说,这座寺院是定妙法师在世时主持修建的,对联也是定妙法师选的。看来,13岁就出家为僧的定妙法师,还拥有不俗的林泉情怀。在门楼的椅子上坐下,我问阿姑,晚上经常在这里坐吧?她说是的,尤其是天热的时候,到这里纳纳凉,困了,就去睡觉。想像月亮在天的时候,一个老尼,就坐在那里。四周寂无一人,她拥有整个月亮,整个明净的夜晚。不管是出于什么理由出家为尼,但总有一种缘,让她能这样与月亮作伴,让一片纯净的光明,渗入她的内心,于是,所有的过往,全幻为虚空,随之而来的是心境的平静与安详。 定妙法师当年修建这样的一座亭阁式门楼,也许就是为了邀月亮前来作伴?不知。寺院的不远处便是定妙法师的灵塔,这位一生厮守深山的僧人,如今已不再说话,他只是以一座塔的姿势,让林泉拥抱,让月光朗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