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渐浓,月光如水,一片碎银洒在我的窗棂。屋外的房舍、远处的田野看上去模模糊糊,若有若无的寒意混着泥土青草的味道,微微飘漾, 让人感觉到天空的广阔、博大、高远与深邃。 九月,正是人间的秋季,玉米、豆子、高粱、棉花、谷穗、红薯和苹果、酥梨正在甜蜜的美梦里成熟。我的耳边传来了此起彼伏蟋蟀清脆的叫声,每棵树,每株庄稼,每丛野草,路畔、墙根、屋内的某个角落,都在奏鸣,夜空似乎被涨潮一样的声浪撑满。 那叫声,或绵密或刚劲,时而高亢嘹亮、婉转清脆,时而齐整划一、欢欣快乐,时而颤音缠绵、撩人心弦,时而细碎妙曼、灵动悠扬,如此循环往复,起伏跌宕,似乎永远没有竭止的时候。 蟋蟀,这个既平常又稀奇的时令昆虫,生活在田野或庭院,有时进入室内,常栖息于地表、砖石下、土穴中、草丛间,夜出活动,体型矫健,雄性善鸣,声音悦耳,活泼好斗,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喜爱。 蟋蟀渗透灵异神秘,象征好运和智慧,在中华文化里,蟋蟀有着丰富的意涵,表现季节变幻的《诗经》曰:“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叙述时代特色的《蟋蟀谣》:“杭城斗蟋蟀,一只值万钱。”描绘思想情绪的“心将麝香焦,吟伴寒虫切。”展现风俗乡情的“西风时紧制寒衣,蟋蟀金笼斗已稀。一种鹑人围晓阁,彩囊珍重怕高飞……” 蟋蟀的生命,开始自雌雄交配后,雌蟋蟀选择田埂、草丛荫凉、土质疏松、较湿的环境,用腹部末端的产卵管,插入土中产下成熟的卵,第二年春天幼虫孵出,蜕皮6~12次变为成虫。蟋蟀杂食,吃各种作物、树苗、菜果等,对植物常可造成危害。庆幸的是,成虫的寿命一般只有6到8周的时间。 无数个昼夜,蟋蟀蛰伏在阴潮、漆黑的地底,一朝得见天日,也难怪它要在有生之期,尽情讴歌,把生命化为呼号,化为歌唱。它大概是天生的乐天派,哪怕在荒凉的草丛里幽居,也会情不自禁地吟唱,就像一个快乐的孩子边走边唱,又像是一个歌星在孤芳自赏,有点寂寞,有点清高,而且自得其乐,没有掌声鼓励,照样乐此不疲。 据说地球上的昆虫,要早于人类的出现。千百万年,蟋蟀鸣秋,绵延不绝,生生不息。这大自然动听的音乐,人可以悟出伤感,品味乡愁,充满收获的憧憬,感到人生的秋天来临的惆怅和无奈,也能让困惑烦躁的心灵平静下来,享受到恬淡、柔美和抚慰。 夜深秋凉,雾气在月光下化为露珠,涓涓成滴,然后顺着叶片慢慢滚落,“啪——”的一下一下打在地皮上。这样静谧的夜晚,这样皎洁的月光,让人豁然开朗,让人思绪翻飞,让人如痴如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