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似乎没有几个节日能像中秋节这样,牵动着人们对故乡的思念、对团圆的盼望。在中国人的情感中,中秋总是离不开明月,而诗人更是喜欢借月抒情。 说到明月,首先想到的是李白《静夜思》中的那轮思乡之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说来这首诗的意境并不算高,应该说极为通俗。然而千百年来人们总是喜欢吟诵这首诗,原因可能就是因为它能轻易地触动人们望月思乡的情感,再加上诗句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因此流传千年。 李白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都与月有关。比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关山月》)等都是在孤独和思念中写就,让许多身在异乡的人心生共鸣。李白眼中的景象又是那么的雄奇,写出了“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渡荆门送别》)如此瑰丽的诗句。李白年少离乡,一生壮志未酬,想那轮亘古不变的明月也该为他惋惜吧。 除了李白,张九龄的那首《望月怀远》也是很不错的一首中秋诗,尤其首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更是让千载之下的人读来心为之动,真正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王建的一首《十五夜望月》,同样是意境非凡——“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万籁俱寂的深夜,诗人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静美清幽的意境,真是耐人寻味…… 唐诗中有关明月的诗篇真正是佳作不断,几乎每个著名的诗人都写过这个主题: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孟浩然的“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秋宵月下有怀》)等,道出的都是魂牵梦萦的日夜思乡之情。 然而同是以月抒情,有的人抒发角度却不同,比如李商隐凝望明月想到的是《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中秋佳节,他人欣赏着一轮圆月,陆龟蒙却要《中秋待月》:“转缺霜输上转迟,好风偏似送佳期。帘斜树隔情无限,烛暗香残坐不辞。最爱笙调闻北里,渐看星潆失南箕。何人为校清凉力,欲减初圆及午时。” 再说描写中秋明月的宋词,不能不说的是苏东坡那首《水调歌头》,词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可谓是千古绝句、妇孺皆知。宋代文人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写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苏东坡动人的词藻阐述了深奥的人生哲学,营造出完美的文学意境,表达了丰富的个人情感。 中秋之夜的月光,亘古如一,静静普照着天下人,而中秋所蕴含的文化魅力和历史积淀,注定会焕发出无穷的光彩。时逢中秋,我们没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寂寥落寞,只有“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的自信从容。我们当学古人,邀三五知己,品读意味深长的咏月佳句,在诗海词韵中酌美酒、饮月华,与世人分享“天涯共此时”的欢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