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来,春雨滴滴贵如油,夏雨酣畅淋漓,冬雨则软绵绵的,只有秋雨是宁静而奢华的。余秋雨,取名“秋雨”,是不是涵盖着秋雨的细腻深邃和隽永呢? 洗净了纤尘,一场秋雨如约而至。淅淅沥沥,如少妇的发髻,沐浴着清香的洗发露,慢慢地顺着头顶盘下,丝丝缕缕、不慌不忙,将天地演绎成一个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精致少妇。 “秋雨”的到来是这个季节即将到来的主打歌。不到万不得已,秋雨是不会让大地的脸瞬间由“碧绿”到“金黄”。梅子黄时雨,虽有贵妇妖艳之气,在与拙朴的秋雨对比时,略输沉稳,稍逊慧根。秋雨,代表着彻底的凉爽,你在秋雨下散步,发现可以不正衣冠,不带雨具,随意赋形、浮想联翩,与大自然的距离,原来可以这番神交,一片绿意,深邃得像你清新的瞳孔,一眼就将喧嚣的市井,看得出神入化。于秋雨下的市井身临其境,你才发现,五脏六腑都一尘不染,正是煮酒论英雄的黄金时刻。 夜阑人静,独坐床头,一本《秋雨散文》让我欲罢不能。此时,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秋雨扯起的风帆把时空的距离拉远,然后又让文字化作秋夜的精灵,迫不及待地吮吸着空气中弥漫的氧离子,大好河山,便浓缩成一间屋的诗情画意,大珠小珠落玉盘地荡涤在书页中,徒生“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的豪情。 秋雨的迂缓细腻,是天地间的智者,圣洁而灵透,人因她的存在而清醒,因她的智慧而从容。想起这个夏季,像躁动的青春,沸腾之后,被一场秋雨浇灭得无影无踪。唯独一点茫然的清醒,还发挥着生活的余热。随着一场秋雨的到来,一切都变得唯美而笃定。看到这么一句精辟的话:“夏天用感官生活,而冬天是用理智生活。”那么她们之间的秋,是不是感官与理智并存的呢?宋朝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或许,三重境界的轮回和递升,正应了从春雨到夏满再到秋处的节气之歌带来的启迪。 纳兰性德《减字木兰花》:相逢不语,一朵芙蓉著秋雨。小晕红潮,斜溜鬟心只凤翘。待将低唤,直为凝情恐人见。欲诉幽怀,转过回栏叩玉钗。在这个大雁南飞、万鸟归巢的季节,在秋雨溅起的点点涟漪中,离手别绪,如过江之鲫,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然含羞少女,就是秋雨中的芙蓉,脸庞羞得泛起红潮,有多少话要与情人互相诉说,但又怕别人看见,只好匆匆离开,轻叩玉钗……这样悲伤化蝶的意境,是“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的秋雨所致吧! 一叶知秋,或者说“一雨知秋”。秋雨,让我学会如何面对沧桑,面对生离死别,面对喧嚣的花花世界,去寻觅柳永《雨霖铃》中“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化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