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木兰溪
老井
【发布日期:2013-11-13】 【来源:】 【阅读:次】【作者:蔡柔远】
    老家沁后过山有一口三百多年的老井,无论春夏秋冬,酷暑严寒,从不枯竭。它像母亲一样用甘甜的乳汁,哺养着一代代勤劳朴实的村民。
    老井位于祖屋“大宅院”围墙外。井口约三尺,井深一丈八,井壁用一枚枚大小均匀的鹅卵石所垒成,极为坚固;井口上安个可移动的“井盖”,石材选用红黑相间的青花石,精雕细刻十分精致。它小环套大环,三环相叠,里里外外亮如蛋壳,异常光滑,堪称极品,实属少见:井盘的四周用石灰料三合土夯得严严实实。几百年过去了,这口古朴典雅的老井几乎没有改变。改革开放以来,许多漂泊在台湾和旅居海外的本村游子,回到故乡的第一站就是“井兜”,探望老井。并且深情地叹道:“人生易老井难老,‘井兜’一点都没有变,井水还是这么清澈……”一位白发苍苍的台胞看到有人在挑水,特地找个碗来,连喝两碗,噙着泪水,激动地说:“还是家乡的水甜啊……”
    村里住着二三十户人家。每天清晨,第一桶井水打破了乡村的寂静。前来挑水的男男女女有说有笑,好像晨鸟闹林似的热闹。呈现出家乡的生机与活力。
    老井里的水从不因人们不停地提水而枯竭,而是以其旺盛的生命力把水面维持在原有的高度。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莆田干旱,水渠断流,田地龟裂,秧苗枯黄,灾情十分严重。然而,老井里还是水汪汪的,乡亲们就是靠这口老井确保人、畜用水。
    我是喝家乡水长大的,对自己的家乡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我走过大半个中国,我总感到家乡的井水是最甜美的。家乡靠山临溪,脚边有水,水里有鱼;身边有花,树上有果;头上有鸟,无尘埃玷污,无细菌滋生。它在地壳中保持恒温,冬暖夏凉,不用烧开照样饮用,从来没有因为喝了井里的生水而闹过肚子。小时候,每次放学回家,口渴了,我把书包往边上一撂,揭开水缸盖,舀起水来咕噜咕噜地喝个痛快,感觉十分清凉,怎么都比冰棒、雪糕、冰淇淋等更解暑润喉。
    夏天,闷热难耐,浑身臭汗,井水便是最好的“清洁剂”。它并不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而是始终保持着清纯凉润的君子风度。冲上几盆井水,便感淋漓痛快,暑气全消。此时再掬起一捧井水,吮入口中,细细咽下,一股清凉缓缓流淌于肺腑之间,如琼浆玉液,似玉露争滋,顿感清爽凉快,生津润泽,如久旱逢甘霖,一股芬兰之淡雅渗透全身,燥热顿消。
    冬天,北风呼啸,天寒地冻,我也不为洗澡烦恼。井水带着夏季贮存的热能,保持着暖暖的水温,飘着袅袅的白雾,驱赶你心中的寒意,打两桶井水痛痛快快地洗个“温水澡”,不失为冬天里的一种享受……
    乡亲们爱护这口老井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从我记事的那天起,“井兜”总是保持得那么干净卫生。井边常年放着一支扫把,一个垃圾斗,谁的杂物落下,就由谁清扫。这条“人走场清”的定规,不知道从什么时侯开始,一直沿袭至今。在我的印记里,这里只见有人来担水,却很少来洗菜、洗番薯,绝对没有人在那里洗鱼、洗肉或洗衫洗被子等,也许是防止腥臭或肥皂水渗透到井里而影响水质。现在回想起来,乡亲们在那个时候就有很强的环保意识。小时候,我是村里的调皮蛋。哪里都可以去玩,唯独不敢独自去井兜,要是没有自家人带去,任何人都可以把你赶走,大概是担心小孩“望井”有危险,也可能是怕小孩往井里乱丢杂物而污染井水的吧。每当想起家乡那口清澈而甘醇的井水,我就想起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父老乡亲,他们心地善良、勤劳朴实,令人肃然起敬。
    身居城市里的人固然宠爱自来水,但它有时爱撒娇,喜欢“抹粉”,常常带着一股浓浓的漂白粉味道,对它感到陌生。家乡的井水就不同了:它质朴无华,稳重深沉;它喜欢深居,一心只顾奉献,从不张扬自己;它喜欢静静地等候,不像瀑布般大声喧哗,卖弄风骚;它不慕虚荣,不像溪水一路奔跑一路歌,在人面前随意显耀;它不像雨水,人们盼它的时侯,却无影无踪,不需要它的时侯,竟把你浇得全身湿透,甚至大雨暴连下不停,造成山洪、泥石流;它专心致志、实实在在,安分守己,“井水不犯河水”;它不像湖水故意装扮,供人欣赏;它温和沉着,不出风头,不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它不像大海那样惊涛拍岸,使人震惊;它是“全天候”的朋友,你什么时候来,它就什么时候去,你要它去哪里,它就随你去那里,从不怠慢……
    井水孕育出来村人身体健康,体魄强壮,聪明睿智。就在这个“大宅院”二十多户人家家里,有国家一级田径运动员;国家羽毛球一级教练员;四个厅级干部,多个处科级干部;博士研究生导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教授、中小学校长、特级教师、高级教师、高级工程师等。如今家家户户先后迁移出去,不乏有迁居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杭州、长沙等大城市 ,甚至还有迁到美国、德国和东南亚等国家。一座拥有百廿间的大宅院里的蔡氏儿女几乎换了个“主”,取而代之的都是来自祖国西南边陲的云南保山县农民工。有人把老井里的水送到市里去化验,结果出奇得好:它富含各种对人体有益矿物质,评定“优质”。1985年沁后小学75周年校庆之际,专程从南京回莆的“中国当代书画家”蔡汝珑,满怀深情地写下“饮水思源”四个大字,道出了“大宅院”里儿女们的心声。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