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末的一天,风和日丽,我陪客人来仙游前连村看“丁厝”,时隔年余重游此地,发觉这里比以前变漂亮了,来这里观光的人也多了。 前连村素来是人文荟萃之地,有“笔杆子”雅称。自宋末开族以来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伴随着经济的几度繁荣,积淀了厚重璀璨的前连文化,村内古厝群、宫庙、牌坊、祠堂交错成趣,尤其是清朝以来形成的(石、砖、木)雕别具一格,反映出古人雕刻技艺之精湛,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徜徉其中,如穿越历史般使我们回到古风民俗的村落里来一样,大有流连忘返之感。 前连村依山傍水、名胜众多,让我们领略了古迹的风采。村头的“听涛楼”始建于十九世纪中叶,因其楼后有棵数百年的松树,会随风发出阵阵哗啦声响,听似涛声而得名。它伴着楼阁和四方天井,一并演绎着这宅院古朴的历史。其楼面及厅中央是用高质木、石料组成的,上面雕龙琢凤、凿花刻鸟、描蜂绘蝶,花纹细腻、工艺精湛,令人叹为观止。尤其是中间穿插的砖雕花纹,是土样品烧成后拼揍上去的,堪称一绝。“听涛楼”又叫“公子楼”,与毗连的“小姐楼”遥相对应,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景观。 村中央的“昭灵宫”香火鼎盛、颇为灵验。其屋后有两堆自然垒成的石头,一堆如龟、一堆似蛇,传说是对面群峰的龟神、蛇神跑到这里来相会留下的印记,在阴雨天里,人们偶可听到龟蛇呢喃的燕语,故有灵气。宫内天井还有个“莲花汲水”的说法,“虽大雨倾盆、满而不溢”,却看不到它的出水处,使人浮想联翩。 “旗杆厝”里,清朝兵部侍郎、福建巡抚徐宗 为“亚魁”亲自手书的题匾端挂在厅堂上,门前有连氏大厝均有的“上党家声大,凤阿世泽长”的楹联,大门两旁一对古抱鼓石,彰显出连氏家族的显赫和殊荣。埕前有连上进中“魁”后竖起的旗杆,因年代久远、铁质生绣改为石杆替代,旁边一口古井,有“龙泉”之称,即使是常年不雨,井水也戽(抽)不干,颇为神奇。 此外,还有名目众多、风格各异的“捷元轩”、“会仙阁”、“调元庙”、“凌烟岩”、“丞相墓”、“陈仁公古桥”、“前连古代一条街”等,令人目不暇接。 以上这些古建筑物,经民间捐资和财政拔补,在保存原貌不变的基础上,已全都上漆装饰一新,“老树”悄然开出了“新花”。而近期投资百万依旧貌重建的连家祠堂,经能工巧匠两年的精心打造,古朴大方、别有风韵,定会让人一饱眼福的。 前连人世代耕读传家、创业经商。自清康熙时起,连氏家族就从事典当行、米行、糖业、木材,桂圆生意,其产品多由莆田涵江运往浙江宁波等地销售,家族由此兴旺。当时,前连陈仁公桥旁有个圩场,集杉行、典当、糖铺、杂货铺于一身,形成了一块规模宏大的商铺,商家云集,当地流行一句谚语:“北京、天津,黄挺(不如)一个陈仁公边,”也说明前连商贸的兴盛发达。莆仙人有个传统,经济宽裕后,先想到的是“结婚、盖房、做乾坤”。前连人在这上面也走在了别人前头。康熙年间,德老(建仁)自江西赣洲学成风水学回来后,开始在尾厝、阿头建起五间厢大厝多座,鉴于前有“九代单丁”的隐忧,这些厝都选择坐北朝南、通风采光较好且利于“人丁”生活成长的地势盖房子,他的孙子 (字春侯、庶生)也秉持这个祖训沿袭下来。一次他要盖九间厢三座大厝,陈仁公圩场的杉木不够用,连庶来城关杉行看行情,杉行的老板们看不起这个农民打扮的人,出言不逊,连庶一气之下,把整个杉行扫个精光。他站在南门桥上,看着杉木一排排从木兰溪鱼贯之下,会心地大笑起来:“今天让你们厄伯(方言:见识)我连苟庶”。“厄伯我连苟庶”已成为莆仙耳熟能详的谚语。后来,连氏家族沿着这个朝向,一字儿排开,一座挨一座,共建起了二公里多长共三十多座大厝,遂形成了“丁字型”古大厝群的雏形,建筑风格世界独一,为后人留下了不可多得的文化历史遗产,成为名副其实的“福建省历史文化名村。” 前连村给人一种原始古朴生态的美丽印象,除了传承下来的古厝群之外,还得益于门前大片平原的绿化和绿树成荫的铁树林。它已成为供人摄影、避暑、写生的好景地。前连村环境绿化还从娃娃抓起,前不久,前连小学门前已竖起了孔子塑像,校园内已划出一片绿草地,不管是课间还是假日,校区里搜寻不到一片纸屑,从这点上看,她已形成绿色前连的生态环境与审美情趣的文化现象。 多年来,前连村利用名村优势和景观特色,在“古、文、商、绿”上做文章,创出了自己的特色,已初步具有了开发旅游区的潜力和条件,成功打造了一批旅游产品、名品。目前,村里规划在古厝前开辟一个园林片区,恢复原有的莲花池塘,引水进池,形成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观,为前连村文化遗产利用开发再锦上添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