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无所顾忌,“聪明花”含苞待放,自己动手做些玩具,玩得蹦蹦跳跳,开怀大笑。那时候,哪里懂得竹子“晚岁君能赏,苍苍劲节奇”,懂得竹子具有古人所抒发的那种“众类亦之茂,虚心宁自持”的品格?只知道它能制造小小的玩具——竹筒枪。 小小的竹筒枪怎么制作呢?家乡背靠着山,山上竹林茂密,郁郁葱葱。我们山上砍柴时,就顺手挑选根拇指大的圆滑无裂缝的小竹子,锯成一段一段,每段要保留个竹节(俗称“竹目”),每节差不多再按照1:4的比例截成两段。较短的“竹目”为推杆,找根筷子,用小刀子削成根小圆棍,插进去即可。较长的一段就是枪筒,推杆应比枪筒大约短半厘米。 子弹呢?山野里,田埂后壁,野生着一种比白豆小的野果,散发出一种沁人肺腑的香味,摘下来就充当子弹。我们把小野果塞进枪筒,推杆一推,第一颗小野果塞在枪筒的末端,再塞进去一颗野果时,推杆用力前推,枪筒内形成空气压力。当野果往前挤压时,枪筒末端的野果就被挤出去,发出“砰”的一声响。声音虽然不大,打出去的距离也不远,顶多十几米,但也算好玩。小伙伴常用这种竹筒枪玩“打仗”游戏。野果打在手臂上,近距离疼些,但摸一摸即没事。如果打在白色衬衣上,会留下一丁点儿紫色的或暗红色的痕迹。这痕迹,便是野果的果汁。 要是没了野果怎么办?我们就把作业纸揉成纸团,泡水后捏成小野果那么大,同样管用。一次开战中,“子弹”没了,匆匆忙忙把自己做好的作业拉下来,往脸盆里的水一泡,然后跑出去继续“战斗”。回来后才发现是明天要交的作业。天哪,怨谁呢?我只好悻悻地再做一遍。如此这般,书包里的废纸往往不会轻易扔掉,它是我们的“弹药库”呢。我想,童年打出去的不仅是一粒野果,一团废纸,而且是一次自己动手的收获,是自我成长的一次检阅。 有个小伙伴,在他哥哥指导下,发明了“连珠炮”。即在竹筒子上方钻个小洞,让子弹出入,旁边再安装个形如米管的大竹筒,也钻个小洞。大竹管可以装进一大把野果子。两管相通,扎得紧紧的。这样,推杆一推一拉,就像冲锋枪似连发一阵子。端着它,以一当十,我们都无可奈何。等到他妈妈站在家门口喊:“死仔,还不给我回来做作业?等着挨你老爸的棕鞭子……”他才不情愿地走了,伙伴们朝着他的背部猛烈地开枪:“砰!”“砰砰!” 形形色色的自制小竹筒枪,伙伴们都在巷里村外展示,互相交流,各自夸口。其中有自己手工制作的产品,也有兄长指导配合下的臻品。当年流行着一首《我是一个兵》的歌,娃娃们不懂唱的是什么意思,只是哇哩哇啦地一边哼着“我志(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打败了日本狗江(强)盗……”一边对着插在田埂上的稻草人发射子弹。稻草人依旧在微风中摇曳,竹筒枪却渐渐“粮尽弹绝”了。 这么一把轻巧的玩意儿,我们插在口袋里,携带方便。但是,绝对不敢带到学校去,会让大家抢去玩的,会被老师“收缴”的。 童年,我们的童年,大多有着将竹片削成大刀,做成弓箭之类,当做爱不释手玩具的经历。村部墙上的宣传画,画面上有工农兵老大哥巨掌捏着的反面人物,我们都把它当做靶子,拉弓开箭射之。有的箭头歪歪斜斜地插在墙上,有的箭头碰壁了就掉落下来……小小年纪,爱憎分明。童年的玩具,大多是自己制作的。无论如何,玩具是自己手工制作的劳动成果,玩出味道,玩出知识,玩出自己那无忧无虑的童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