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个词,其内涵十分丰富。小时候常听到上辈人说,书读得太少了,没有文化真艰苦。其实他们所说的文化更多的时候指的是知识。文化与知识相通,但知识不等同于文化,文化也不仅仅是知识。只有经过积累和提升的知识才能称为文化,而这种过程便是思考和升华的过程。因此,知识通过传授、学习可能很快就掌握,但文化则不行,它是声息萦回形而上的东西,是一种精神积淀。正如泰戈尔所说:“知识是珍贵宝石的结晶,文化是宝石放出的光泽”。 文化与人类历史共存。自从有了人类社会,文化便有了存在的载体。文化是人类与自然界区别的重要标志,在漫长的岁月中,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都有自身的形成轨迹和独特的内容,并成为一个民族的重要象征。历史愈悠久的民族,其文化积淀愈丰厚。文化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文化的差异性是永恒存在的,在开放的世界里,不同的文化相互冲突、相互交融,呈现此消彼长的态势。 天地万物,时空弥漫。文化以力量的方式存在,犹如清风轻拂柳树,阳光普照大地,无时不刻与我们同在。所谓文以载道,文化本身就承载着人类的道德、正义和良知。文化是有穿透力和辐射力的,文而化之、文而变之,文以化人、文以化物正是文化力量的体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和谐相处,都有赖于文化的力量在起作用。文化又是有凝聚力的,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屹立于世界之林,文化至关重要。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一个民族身份的认定。只要坚守自身的历史传统血脉,这个民族便会永远存在。譬如犹太人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始终保持其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和连续性,即使流浪四方,依然拥有自己的身份,最终又在祖先的家园上复兴犹太民族生活。因此,历史与文化紧密相连,文化活着,历史才能活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才能活着。龚自珍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就是这个道理。 文化如水,滋润万物,悄然无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文化亦是如此,它总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每个人,改变着每个人。因此,人如鱼,文化如水,人活着就是要活出个文化。水又是往低处流的,上升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便会呈现这个特性,先进文化犹如高处的水,总要往低处流,淹没落后文化。因此,强大的文化输出可以同化另一个民族,摧毁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而这种征服无需船坚炮利,无需一枪一弹。在当代,每个国家都非常重视固守自己的文化家园。撒切尔夫人曾被媒体问到“中国的电视机已经出口到英国,你是否感到危机”时,她笑着回答:“等到中国电视节目也输出到英国时,你再来问这个问题”。在她看来,电视节目这种文化产品的背后,是一种价值观,将对一个国家的文化产生影响。 文化是软实力,这已形成共识。文化可以通过文学艺术产品这个载体呈现出其影响力,并产生附加值。当人们对一种产品的消费上升到体验这种产品所蕴含的文化时,对这种产品的认同便已提升到更高层次,此时文化的驱动力便会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也十分巨大。文化是国家强盛不可或缺的指标,但文化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中国历史上就曾发生过文化落后的游牧民族侵占文化发达的中原王朝的例子。因此,唯有经济发展才能壮大硬实力,文化这个软实力才会有坚实的依托。 中国文化渊源流长,“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中:“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观察天文来考察四时的变化,观察人文用来感化天下人。这里的“人文”即文化。西汉刘向《说苑》也说:“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意思是运用武力得到国家的人,众人不会降服,如果文化没有改变,以后也会像现在这样被别人反压。诸如此类,都对文化的功能、特征作了朴素的注解,也充分说明了人文教化的重要性。中华文明五千年一脉相承,悠久的历史造就了博大精深的先进文化,如雄浑厚重的汉唐文化,威震四海,至今世界各地还有“唐人街”。中国历史虽经多次朝代变更,但文化的主体性从未改变,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宝贵遗产,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凝聚壮大的力量源泉。 文化贮藏着民族的精神信息,传承着历史文明。它把过去、现在、未来衔接成一条绵延不绝、波澜起伏的长河,使我们能够回眸过去、前瞻未来。文化与我们同在,它作为人类心灵最深邃的部分,总会把遥远的记忆与幸福的憧憬连在一起,陪伴我们走进更加美好的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