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木兰溪
随笔三则
【发布日期:2015-09-16】 【来源:】 【阅读:次】【作者:蔡柔远】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不少劳动工具和生活用品逐渐被淘汰了,但它们却给我们留下许多温馨的回忆。

麻布
    去年返乡,我在一个老旧的木头箱里,发现一张麻布蚊帐,黑呼呼的,便想起了母亲年轻时用黄麻亲手织的此物,几十年过去了,都不破。麻布——这一久违的物品渐渐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过去,在贫穷落后的农村的自给自足经济中,黄麻曾经担任过重要的角色,可以说,在生产和生活中,都离不开它,因此我们村几乎家家都种植过黄麻。记得小时候,每年夏天我都看见长辈们从地里拔回一捆捆近一两米长的黄麻丢到“浚股里”泡,据说泡过的麻制品不但好扒皮,而且更坚实耐用。泡了一段时间后,捞起来,然后在巷子里或树荫下将麻皮剥下来,再用特制的刨片刀(俗称麻刀)把麻皮的表层刮掉,最后拿到水里洗净并放到太阳底下晒干,这便成了半成品了,或用来搓麻绳,或用来织布。麻杆则晒干用来点火,我们也常用它作钓鱼的浮标。
    用黄麻织布,先将半成品的黄麻用手“破”成细线,再一根根捻接起来,纺成一束束的麻线,拿到简易织布机上用人工织。织好的布用染料染成黑色或蓝色。从种麻到做成衣服,要经过多少道工序、流下多少汗水!
    那时候,村里穷人家几乎都是穿黄麻布衣裳,挂黄麻蚊帐,盖黄麻被子,更多的用做装粮食的麻袋。
    黄麻除了织布外,主要用来搓麻绳,这对农村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麻绳有的粗如大拇指,有的细如铁丝,用处十分广泛,牛拉犁耙、人挑物品、绑扎东西,都要用上麻绳。黄麻,是当时农民的亲密朋友。
    时过境迁,黄麻现在已逐渐淡出了农民的生活,人们穿的是棉花、蚕丝、羊毛、人造纤维、合成纤维织成的衣物,花样繁多,琳琅满目,既柔软,又漂亮,谁也不穿、不用那粗糙、难看、硬梆梆的黄麻制品了,而麻绳也被尼龙绳所代替,因此农村很少有人再种黄麻了。

  

谷磨
    过去农民种粮食固然不易,犁田、耙田、插秧、灌溉、除草、施肥,日晒雨淋,脸朝泥土背朝天,流了多少汗水才能得到收获,就是收了稻谷要磨成米,也十分的艰难。
    磨米要用谷磨。我们家乡的谷磨与一般磨豆腐的石磨相似,但磨盘是用竹子、黄泥和木片做的。先用竹篾织成直径约80公分的圆形外围,再用黄泥舂实,然后打入一片片木片。黄泥干了后,便十分的坚硬。上磨盘是活动的,中间有一根轴和一个漏斗形的洞,稻谷从此流入磨里;下磨盘是固定的,周围有一条槽,磨出的米和谷壳先流到槽里,再流到谷箩里。“丁”字形的“篮勾”(磨杆)有一米多长,丁字下面的一钩勾在上磨盘的耳朵上,而上面的一横则用绳子吊着,比肩膀略低。推磨时,双脚一前一后,双手抓住磨杆一推一拉,身体有节奏地前俯后仰,这时,磨盘发出低沉的声音,白米和谷壳便从上下磨盘中间漂洒而出。磨谷要比磨豆腐累得多,因为磨豆腐有水润滑,而磨谷时的磨擦力很大,推起来十分的沉重。
    稻谷磨好后,还要用“风柜”扇,将米粒和谷壳分开,然后将米拿到舂里舂白。一担稻谷从磨到舂,要花一两天时间,往往累得腰酸背痛。
    现在,到处用上辗米机,电闸一开,白米便呼呼地喷涌而出,人们再不必受那推磨的罪了,谷磨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但它也不必遗憾,因为它在历史某一时期也曾经先进过、辉煌过。
    在我的记忆中,儿时我们大宅院的“下厅”有一副谷磨,经常有人在使用。前年,我到一位朋友家中,在他家偶然发现有一个谷磨,丢在柴房的角落里,已经很破旧了。我自豪地对朋友说,我小时候曾经推过它磨谷。朋友笑着说,如果博物馆要的话,我愿意赠送出去,要不将来它还不如恐龙,连化石都没留下。

  

鸡公车
    上世纪60年代初,我在莆田第七中学读书时,学校附近有一条三五米来宽坑坑洼洼的公路,从涵江经过梧塘镇往北,直通白沙、大洋。课余时,我们常到路边去看汽车(那时的汽车是很稀罕的),但驶过的汽车很少,而大都是一队队的鸡公车,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有时几十辆排成一串,非常壮观。
    这鸡公车实际上就是手推车,因推动时发出像公鸡啼鸣的声音而得名。鸡公车由两条车臂、两只轴承、一条轴、一个车轮、两条脚、一条藤带构成,全部用木材制造。车轮直径约半米,和一条长约30厘米的车轴连在一起。车轮两旁和后面钉有木板,用来搭载物品。车臂每条有三米长,一头粗一头细,粗的一头连接车轴和搭板,细的一头作手把。车带用藤条或者麻绳编织而成。推车时,将车带套进两条车臂的尾端,再搭在肩上,然后两手抓着车臂往前推。
    鸡公车运载的重量约二至三百斤,比肩挑省力且效率高。我们家乡一带农民都用它来运粮、运砖、运木柴。公路上长途运输的鸡公车,往北到白沙、大洋庄边的大多是运盐和海产品,往南到沿海的大多是运大米、水果和山货。鸡公车靠一人推着长途跋涉,而路又不平,推车人是十分辛苦的,特别是夏天,烈日炎炎,使人举步艰难,推车人大都五更天就起来上路了;下雨天,道路泥泞,车轮常常陷进泥里,或者用力难以平衡而整车翻倒,这时,就要好几个人帮忙,费尽力气,才能重新上路。鸡公车的咿呀声中,渗透着推车人的几多艰辛!
    现在,农村里拖拉机、摩托车、汽车当了主角,鸡公车早已完成了它的使命,年轻人再也不知道鸡公车的模样了,只能从长辈的回忆中嘲笑它的原始、落后。但是,正像汽车对于马车来说是人类的一大进步,鸡公车对肩挑来说,不也是一大进步吗?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