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木兰溪
在那芦花飞扬的地方
【发布日期:2015-10-21】 【来源:】 【阅读:次】【作者:刘建成】

    在那芦花飞扬的地方,有个小村子叫潭头,是仙游石苍乡的一个行政村、革命基点村。那里开门见山,林木郁郁葱葱;芦苇团团簇簇,长在村前路旁、山野田埂、荒坡山谷,几乎遮住了人们的视线。芦苇草,深深扎根在土里或石缝里,成了一道绿色的天然屏障,一道无人敢钻的天然篱笆。
    在那芦花飞扬的地方,有个小学校,有座并不显眼的2层土木结构楼房,有个不足篮球场大的操场。操场边沿,除了灌木丛,还有随风摇曳的芦苇草,可挡住篮球滚到地里去。1978年秋季起的几个年头,我就在那里工作。秋风乍起,芦花纷纷扬扬漫天飞舞,常常做客教室窗台。芦花,清一色的白,纯洁轻飘,没有任何味道。下课了,孩子们拎起一团芦花,在狭窄的操场上边跑边吹,比比看谁吹得高吹得远。轻盈盈的芦花飘呀飘起来,飞呀飞向天空,又随风不知飘到什么地方去。当年,我仿佛也是一团芦花,随风飘到山区去。那是一股什么风呢?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都清楚,只嫌自己缺乏那种顶风勇气,名曰“反潮流”。
    在那芦花飞扬的地方,我学到了些许简单的木工手艺,学会了使用刨刀、凿子,自制许多小木凳、活动椅,因为那里的木材多的是。我还认识了金线莲、党参和七叶一枝花之类的中草药,看到了从未见到的鹧鸪、獐、穿山甲之类的珍禽异兽,体验了山民们勤劳纯朴、善良热情的高尚品格。芦苇的生长环境很随意,决不挑肥拣瘦。我来到山区,情绪很快就稳定下来,常常到群众中去,看着他们编织竹器和制作木桶、锅盖之类的家庭手工劳动。我常常找山民们促膝谈心,他们也很欢迎我这个来自平原区的老师。毛主席曾经说过: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我在那里呆了好几年。
    在那芦花飞扬的地方,滋长了我动手自作芒扫的兴致。请个学生带路,沿着长满杂木荒草的山间小道,摸索到离校大约也有三四华里的小山谷旁去采集芦苇。须知,芦苇是有自卫能力的,长着锯齿般的叶子,稍不小心,手臂会被割出一道血痕。长得特别茂密的芦苇丛,人迹罕至,四周以及丛中长满荆棘。我穿着长袖衣服,带把柴刀,一路披荆斩棘。人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你怕被芦苇割伤,你怕荆棘扎入,你就别去碰芦苇。“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那毕竟是长在墙上的芦苇。芦苇,这没人关注的野生植物,竟有不少用处。芦苇根尚可入药,清热生津,除烦,止呕,利尿。但要完整地拔掉芦苇,可不是轻而易举的。我们来到溪畔一堆乱石旁,一大丛芦苇杆儿茁壮,许多干枯的苇叶耷拉下来了,芦苇尾巴弯下了腰,稍一摇晃,芦花便铺天盖地飞起来。听说芦花还可加工成枕头,软绵绵的挺舒服,但并不廉价。没过多久,芦苇杆便搜集了一大把,头上、身上,甚至袖管里脖子里,也都洒满了芦花,仿佛一时间成了头发花白的老头子。钻进袖管的芦花,搅得你怪痒痒的。那些飘落在溪流里的芦花,随着潺潺的流水不知漂流到何方。当年,有个平原区的老同事,向石苍学区校长举荐我时,该校长讲了一句太有水平的话:“尽管是个人才,但用得着他时就是金,不用他时就是土。”算是一句名言警句,经常鞭笞着我,至今铭记。我发誓努力工作,就是想把“土”炼成“金”。当年担任小学毕业班教学,在一届升学考试时,整个学区有7位学生考上仙游一中,我班就占5位。我想,我一辈子大概也是如芦花般平平淡淡,即便如一根芦苇,也有点缀祖国山河的用途;即便如把芒扫,也有打扫环境卫生的功能。自己动手捆绑的芒扫,沉甸甸的经久耐用。
    在那芦花飞扬的地方,有我经常思念的小山村。芦苇丛中,总有一二根芦苇高出一筹,低飞追逐的小黄鹂,总会拍打着翅膀,停在那高高摇摆的芦苇杆末梢,摇摇欲坠。有句方言俗语“芦苇丛中出度杖”,别小看那小山村,出了百余名大学生,更有许多厅处级领导干部,更有任职缅甸驻华使馆参赞的。下山后,我常常故地重游,常常去那里欣赏芦花。芦花之所以满天飞扬,是因为它轻盈而无牵挂,洁白而无污染,自由而不受约束。在平原区学校和机关,尽管工作再忙,事务再多,比起当年翻山越岭,在芦苇丛中披荆斩棘的日子好多啦!人生途上,经历点艰辛挫折并无坏处,有对比有参照,才有幸福感,才会珍惜当今。
    我常常想起当年在山区工作的情景,常常思念着那芦花飞扬的地方。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