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木兰溪
拜年趣说
【发布日期:2016-02-08】 【来源:】 【阅读:次】【作者:孟祥海】
拜年的习俗源于古老的传说。远古时代有一种怪兽,头顶长独角,口似血盆,人们把它叫做“年”。每逢腊月三十晚上,它便窜出山林,掠食噬人。人们只好备些肉食放在门外,然后把大门关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晨,“年”饱餐后扬长而去,人们才开门相见,作揖道喜,互相祝贺未被“年”吃掉。于是,拜年之风绵绵相传至今。
  古时“拜年”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这种帖子最早出现在唐代,盛行在宋代,宋人周辉《清波杂志》称:“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仆佣持名刺代往。”当时的“名刺”用一种梅花笺纸裁成的约2寸宽,3寸长,上写自己的姓名和地址,而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承放飞帖之用。
  到清代康熙年间,贺年卡开始用红色硬纸片制作。且这一时期的“拜年帖”已经变味了,从文人雅士的酬酢、民间亲友的礼节,变成了官场交易的工具,乃至于皇家色彩的“规定礼数”。帖子上不但署名,还要用印,而且专门发明了一种拜匣,用来盛放“拜年帖”,不但拜匣用料名贵,工艺精良,雕刻花纹、配饰金银等,内中除了一张帖子,通常还有古玩玉器、珠宝金银,乃至直接的银票等等。民国时期,新式贺年卡多了起来,从设计到印刷,越来越美观,兼有书法、会话、诗词等精致玲珑的艺术小品,一直沿用至今。
  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的拜年方式更是与时俱进,贺年片、电话、短信、微信、视频等不断出现,大大丰富了拜年的样式和内涵。
  不管什么方式拜年,不变的是表达问候与祝福之情!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