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木兰溪
“我们从前……”
【发布日期:2016-03-30】 【来源:】 【阅读:次】【作者:刘建成】
“我们”,大概指上了年纪的老一辈;“从前”,大概是指过往年代。“我们从前……”,这是上辈人在后辈们面前,常常挂在嘴上的口头语,也是我们回忆过去时,习惯对后辈们训诫的话。上辈人看到或听到了一件事或一句话,总会想想自己的过去,比比后辈们的现在,有感而发。这些话有褒贬的,有惋惜的,也有勉励的,但分析内容,则体现着“对比”2个字。例如:“我们从前上学读书,哪有现在这么舒服,家长护送啦,入学免费啦,提供午餐啦,课外培训啦……”又如“我们从前的除夕之夜,哪有这么热闹?哪有央视的春晚节目陪着大家直到新春的钟声敲响?”
  我们从前,确实没这么幸运。那么,从前和现在,现在和将来,究竟有什么联系呢?“从前”(以前、过去)的年代过去了,“人生易老天难老”。“过去”、“现在”和“将来”,随着岁月的流逝,三者也在转化。“过去”,是那个时候人们的“现在”,而“现在”却是“过去”人们的“将来”;而“将来”呢,终究也会成为“现在”的,甚至成为“过去”的。时过境迁,恒古不变的是日月星辰,日新月异的是沧海桑田。
  “我们从前怎么样怎么样”,上辈人的口述,常常遭到下辈人的非议与反驳,即使是自己的儿孙们,一样毫不客气。请看下面对话:
  上辈:我们从前哪有这么“太驾”(方言:舒服,幸福)?
  儿辈: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从前的日子哪能和现在比?
  上辈:我们从前上学交学费,靠自己上山砍柴,晒干后挑到很远的地方出售。
  儿辈:现在义务教育,不上学还是违法的呢!
  上辈:从前,我们的月工资只有30多元呢。
  儿辈:那时的鸡蛋一个听说只值几分钱?一分钱可以买一盅“尖尾螺”是吗?
  ……面对儿辈们的理论,上辈人常常无言以对,甚至哑口无言。上辈人讲起从前的事儿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唠唠叨叨,经常重复,让后辈们听得生厌,往往充耳不闻,置之不理。
  “从前”,有古代和现代之别,有解放前后之分,更有改革开放前后为限。我们经历了新旧社会,苦尽甘来;我们历经了“史无前例”的10年,我们目睹了改革开放前后,感慨万千。
  从前,我们死记硬背“子曰诗云”,将《千家诗》的开篇句子“云淡风轻近午天”背得滚瓜烂熟;后来,孩儿们读的是“日月水火,山石田土”;再后来,上学读“ABCD”和“x、y和z”。旧时的“四书五经”,有丰富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华,现在的《十万个为什么》里,更有宇宙星空和大千世界里人们解开和尚待解开的谜。要不要和“从前”的相对比呢?要!否则,“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要不要一直纠缠于“从前”的事?大可不必。时代毕竟是发展的,社会毕竟是进步的,不要一直用老眼光看问题。否则,这也看不惯,那也听不顺耳。
  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先辈们用汗水福荫着后来人,这里有着先辈们功不可没的艰辛和奇迹。现代人将“过去”当做“昨天”,将“现在”当做“今天”,而把“将来”当做“明天”,似乎仅在一夜之间,不无道理。创业难,守业更难。我们要迎难而上,还要继续开创。前人栽种的大树要是砍光了怎么办?继续栽种,否则怎么成为“绿色家园”呢?
  解放前,我经历了3日仅吃一顿稀粥的日子,经历了土匪夜晚骚扰村子的恐慌;解放时,我经历了翻身解放后的百姓批斗地主恶霸的场面,人民群众那种扬眉吐气、群情激奋溢于言表。我们经历了3年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瓜菜代”年代,你不觉得现在的大把大把花钱、挑三拣四的可笑吗?树老根多,人老话多。说来说去,本文依旧是对“我们从前……”的唠叨。
  忆昔思今,心潮澎湃。现在的总比过去好,将来的一定比现在强。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因而,想想过去,比比现在,要知足。但“知足”并非停滞不前,要继续创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过去提倡忆苦思甜,现在提倡传统教育。老头子大可不必埋怨自己“生不逢时”,后辈们则不可成为“啃老族”,该想想“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的含义。我们,我们一定要也一定会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创造前人未曾创造的奇迹。比比过去,感恩时代;看看现在,知足常乐;展望未来,前程似锦,总之,身在福中须知福呢!
  最后,我想用流行歌曲《年轻的朋友来相会》里有段精彩的歌词来结尾:
  再过20年,我们来相会,伟大的祖国,该有多么美。天也新,地也新,春光更明媚,城市乡村处处增光辉。啊,亲爱的朋友们,创造奇迹要靠谁?要靠你,要靠我,要靠我们年轻的新一辈。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